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通过对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国民性因素,从而构成了鲁迅国民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时代孤独的舞者,他们在孤独中或毁灭,或呐喊,或彷徨,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分析,将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归结为三个系列,即孤独、决绝的叛逆者形象,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形象.“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形象.着力剖析了三个系列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及灵魂特质.深刻地揭示出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绝望、自戕、复仇,这几个词奏响了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也连缀出孤独者魏连殳的命运轨迹——绝望中痛苦的挣扎,自我堕落般的别样复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丰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5.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大夫>堪称巧妙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典范之作.影片中的J.B、彼得森和艾力克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对于梦境的设置方式,即凝缩、移置、具象化、二度装饰等,亦是该片的出色之处,所依据的正是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由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透视希区柯克的影视作品,就开启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是国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总和。高等教育对国民性的重塑自然是责无旁贷。大学教育除了可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增加通识性和人文性,在学习方法、教授方式上立足自主性和实践性外,大学教育更应该通过创设一种自由的氛围,激活师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承担起反思和改善社会生活的责任,培养未来社会优秀公民,为社会的变革与国民性改善提供精神上的支撑和行为上的示范。  相似文献   

8.
《小镇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畸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对畸人们怪异行为和精神世界的深入分析,找出现代人因为孤独所痛苦的原因,这些不仅仅是二十世纪美国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当今社会也是适用的。相比之下,现代人反而显得更加孤独,也更加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因此,对畸人们精神世界的剖析还是很有现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手法描绘美国南方小镇,并以擅长写孤独者的内心生活著称,孤独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旅居者》是《伤心咖啡馆之歌》里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通过流浪于世界各地以求摆脱掉孤独的影子,但最终还是被孤独所吞噬。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该小说,本文试图展示他的爱情、欲望、苦涩的心碎等心理过程,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借助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深层精神结构予以分析,通过对主人公"本我"自我"超我"的剖析来揭示小说基于自然情结、强调精神追求的艺术品质,来发掘艾米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呐喊》和《彷徨》共同表现了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但是两本小说集的艺术风格在客观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并反映了作家主观思想精神的变化。本文试从由反讽而抒情、叙述视角的由高而低两个方面对这两本小说集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作品之间的关系做微观的剖析论证。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心理学的奠基石,而且对西方文学也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把精神分析与文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这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更好地发展.笔者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心理角度来解读《所罗门之歌》的人物形象,分析造成人物行为性格的源泉,剖析人物的自我、本我、超我的复杂多变的心理,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深刻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及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将这一理论用之于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具有拓展视野和发现新的研究遗漏点的意义。宗璞小说《我是谁》,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主要从社会学层面对其进行评论研究。而本文将深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试图从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努力探索人物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展示主人公韦弥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心理机制,力求更深入地挖掘文本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启蒙的悖论——以《呐喊》、《彷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是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唤醒”,自五四以来这一“唤醒”成为知识分子在为人和为文两个方面努力的方向。在为文中,却存在想唤醒而不被理解或者知识分子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成了启蒙的悖论。  相似文献   

18.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9.
<红字>和<荆棘鸟>由于叙述人性与神性的对抗,展现了欲望与道德,在叙事情节和主题方面有诸多相似性而常被共同分析;但必须看到作品中提供不同人物于欲望极限下的不同选择,以及由于其选择而产生的存在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结构三层次的对抗与包容性的理论,结合存在主义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思想来分析两部作品寓含的关于欲望与人性的阐释,以此进一步确定两部文学作品作为人学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这一视点入手,对《寒夜》中汪文宣、汪母、曾树生三人的性格及其形成做了深入地剖析,从而在以往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所形成的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心理的复杂性对人物性格及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关键作用。为《寒夜》的解读拓展了视界,也为人类关于自身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开拓了更广更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