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乞食》诗,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观点:它是首托言诗,表面写的是陶渊明入仕之前,挨门行乞丐食之窘状,抒发感恩思谢之情,寄寓故国旧君之思。本文认为:《乞食》纯属记事诗,所记的是诗人晚年向人借贷、感人留饮之事。对于诗题的诠释,须求本义原意,切忌以今类古。分析作品,要透彻解剖其本身,既看到显义层面,又看到隐义层面,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批评,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正>一般说来,任何一个体系在它最初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不十分完善的,其中往往存在着某些顾此失彼、自相矛盾的现象。《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它第一次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自然也就免不了有自相抵牾的现象存在,本文就其中某些情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天宝十载(751)春天,诗人岑参从安西节度使幕府(驻节地在今新疆库车),来到武威盘桓了一段时间,诗人不辞跋涉之苦亲自察看了远在居延海北的花门山堡,写下了《戏问花门酒家翁》这样幽默的小诗: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相似文献   

4.
对于陶渊明《乞食》诗中所记述的乞食行为,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评说。有人肯定是纪实之作,有人认为这只是诗人的玩世不恭,或以为是有所寄托,不足为信。本人认为:乞食行为应该是诗人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记录。本文从诗歌的创作年代、乞食方式、诗人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是否有寄托等几个方面对“乞食”行为的真实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王粲《七哀》诗二首可以联系其创作背景来考察,也可以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二者足以互补而不必互相排斥。谢灵运的《登临海峤》一诗表明他与堂弟谢惠连之间有一种疑似的同性恋关系。从陆机的《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风格以及他与陆云的异同。陆机背负家庭包袱太重,为人高傲,最后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6.
岑嘉州现存三百九十多首诗中,有两首著名的“西征”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关于这两诗所写“西征”的背景,历来说法不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乞食》诗作于晚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饥饿交迫的生活苦境,不是游戏之作,不存在政治寄托.《乞食》诗也不是干谒诗,陶渊明早年入仕不是干谒的结果.渊明为贫而仕,不堪吏职,称他通过干谒而进入仕途,是无根据的臆说.陶渊明饥而乞食,与僧徒的乞食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的形象总结——读《呐喊》札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和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家知道,鲁迅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他早在东京时,就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与邹容、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皆交往甚密。辛亥革命前  相似文献   

9.
10.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 ,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 ,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 ,或援用诗典 ,或化用诗意 ,或引用诗句 ,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 ,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 :既是政治的、经学的 ,也是诗学的、文学的 ;汉人以《诗》观赋与引《诗》入赋 ,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连日来,春雨绵绵,气候是明显地转暖了.二月十五日,喜见《人民日报》第七版上刊有胡乔木同志的六首新作,捧读之际,爱不释手,似觉有精神上的春雨正喜孜孜地渗入心田,使我通体新鲜、温暧.兴奋之余,很想逢人便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校注杨守敬《古诗存目录》的过程中,曾参考逯钦立先生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感到确有取材广博、异文齐备、编排适宜、考订精审等优点,并纠正了冯惟讷《诗纪》、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的不少偏颇,且每首诗都注明了出处,查考方便,可以说是目前同类书中最完备、最可信、最便于使用的一部文学作品资料。但同时我也发现了其中还存在着误收、漏收、校勘不精等缺点,特别是其中误书诗题、书名、卷数之处较多。现仅就其中可作为研究资料者,抄录若干则,供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左力 《文教资料》2006,(36):1-3
品《采薇》之兴味《诗·小雅·采薇》一诗的艺术表现,最值得重视的是,前三章和末章的每章开头都以自然景物入诗,托物起兴。许学夷云:“文采备美,一皆本乎天成……托物引类,则葩藻自生,非用意为之也。”[“1]本乎天成”,首推“托物引类”的兴句。兹就其意味,试作逐一品赏。(一)前三章前三章每章开头,都以“采薇”二句起兴,其艺术意蕴有三:1.在西周抗击犭严狁入侵的战争中,最为艰难的是战场广阔,转徙不定,运输给养难于保障,食物长期匮乏,士兵们不得不经常地“采薇”充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跟国风民歌一样,此诗的创作紧紧贴近生活,以“采…  相似文献   

14.
品《采薇》之兴味《诗·小雅·采薇》一诗的艺术表现,最值得重视的是,前三章和末章的每章开头都以自然景物入诗,托物起兴。许学夷云:“文采备美,一皆本乎天成……托物引类,则葩藻自生,非用意为之也。”[1]“本乎天成”,首推“托物引类”的兴句。兹就其意味,试作逐一品赏。  相似文献   

15.
澎湖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建县、府、省之前其行政长期属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管辖。本分为若干节,探讨最早写澎湖诗的时代及作,明代和近代有关澎湖的爱国主义诗篇,以及有关描写澎湖的历史、化之诗。中间或亦考订史乘某些讹误。  相似文献   

16.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一九五八年成都会议期间,曾亲手精选了《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文字依据清人沈德潜的《明诗别裁》,共录杨基、杨慎、李攀龙、谢榛等十二家诗十九首。诸家风调不同,各有佳胜,而以杨慎入选的诗为最多(凡八首,内并包括其夫人黄氏一首)。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中,遭到了打击,长期谪戍云南至死。《明史》本传指出:“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列朝诗集》小传说他的诗:抗衡七子,别张壁垒,“沈  相似文献   

17.
读苏诗札记     
东坡化用前人诗句有其独到之处。钱钟书《谈艺录》谓:“唐人衰飒之语,一入东坡笔下,便而旖旎缠绵,真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也。”(121页)。翻开《苏轼诗集》(清王文洁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此类“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妙笔时时可见,神彩各异。  相似文献   

18.
读韦应物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客游江淮考 韦应物,新旧《唐书》俱无传。1978年,傅璇琮同志在《文史》第五辑上发表了《韦应物系年考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证了韦应物的生平,但是对于韦应物三十四岁至三十七岁(大历五年至八年)的行踪没有提及。笔者通过对韦应物生平的探索,认为在这段时间,韦应物客游了江淮各地。  相似文献   

19.
如淳释“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的“紬“为“抽彻旧书故事而次述之“未尽得,此“紬“字之义当以读为的;张守节在引用《括地志》对《史记》的正义过程中,为方便行文,往往根据被正义的对象以己意改变原文的样态;“枝梧“应当与“支吾“或“吱唔“通,即不敢吭声、说话之意;项羽建立过政权,而《项羽本纪》却用“汉“纪年,此盖因司马迁身处汉朝而奉汉为正使然.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