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昕 《云南档案》2008,(6):51-52
<正>2007年11月29日南方周末文化新闻版发表了《蒋介石解密蒋介石》一系列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四大家族档案尽归胡佛的始末,并公开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日记细节。例如《档案里的宋子文》、《日记里的蒋介石》、《宋子文在蒋面前拍桌子》、《蒋介石如何指导蒋经国读书学习》等。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她是美伊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记者中,惟一采访到战后第一批逃离伊拉克难民的记者,又是进入战火中的阿富汗的第一位华人女记者,更是进入伊拉克战地的中国记者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记者靠眼睛去观察,这是常事。但是这回必须把“用眼睛采访”当作主要手段来使用,这还是我当记者以来第一次碰到的。 1975年3月里,我和其他一些中国记者,途经漫天烽火的南越和下寮,穿越神秘的“胡志明小道”,来到了柬埔寨解放区。这是中国派往那儿访问的第一个代表团,也是柬方接待的第一批来访的外国客人。因此,如何把与美国—朗诺集团作战近五年的柬埔寨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和柬埔寨解放区状况,介绍给全  相似文献   

4.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的前夕,蒋介石的"文胆"、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在卧室服安眠药自杀。同年12月11日,《观察》杂志第5卷第16期刊文《大局外驰内张》认为,陈布雷以"停止戡乱,放弃独裁,绝交孔宋"3事直言相谏,谏之不  相似文献   

5.
5月13日上午,随着运送海军第一批医疗队的专机从良乡机场腾空而起,人民海军报社赴灾区采访的首批两名记者也同机前往。接着,又去了第二批、第三批共7名记者、6名特约记者。每一支穿蓝迷彩的抗震救灾部队,都有海军报记者随行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从波士顿到芝加哥,美国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名师设计的前卫建筑。这些前卫建筑既帮助提升了学校的声誉也吸引更多的捐赠。 美国西北大学的学生搬进新建的H大厦时,很可能误会住进了一家五星级酒店,而不是学校宿舍。私人浴室、厨房、宽敞的客厅,窗外可俯瞰波士顿美丽的景色。  相似文献   

7.
我党我军的军事记者队伍从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之日起,即随之形成。在烽火硝烟、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我军不仅有着一大批挥戈执笔、文武双全的男记者,而且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走出了一大批巾帼不让须眉、成就卓著的女记者。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男女军事记者们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命运选择驱使下.于烽火岁月里产生爱情,在战场上举行婚礼,成为夫妻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8.
张新 《军事记者》2012,(10):54-55
2012年7月18日,我跟随第七批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第一梯队从济南出发,经过19个小时的万里征程,飞越10多个国家。抵达苏丹南达尔富尔首府尼亚拉市。这是《解放军报》第一次派记者赴苏丹达尔富尔参加维和报道,而达尔富尔是现阶段非洲安全形势最为紧张、战火持续存在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兰台内外》2011,(3):59-59
美国记者李台珊最新出版的传记《宋美龄:走在蒋介石前头的女人》一书披露,宋美龄晚年学画颇为自得,但蒋介石非常不买账。  相似文献   

10.
18位大陆记者第一次访问台湾,这是轰动海峡两岸的大新闻。在这大新闻的背后,有许多外人不知的幕后新闻,例如他们去到蒋介石纪念堂时。感到十分为难,看到街头出现“不放松匪谍”的标语时。他们感到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1.
如今健在的中国第一代记者,也许就剩下陶菊隐了。陶老今年91高龄,76年前,也就是他15岁那年就当上了记者。他虽然离开报界多年,但还在写作,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去年初秋的一天,我们叩开陶家的门,只见他伏在临窗的案头上,正在稿纸上不停地写着。见我们来访,老人站起身来,缓步迎上,操着湖南乡音说’。“请坐、请坐。”顿时,那间宁静的卧室兼工作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陶老,你这么大年纪还在写作呀”,我们亲切地问。“想写的东西太多了”,他指着桌上一大堆稿纸说:“这篇文章是写西安事变的,平时我想到就写点札记。我还要写下去。”  相似文献   

12.
1936年2月26日,蒋介石自洛阳飞抵南京,党政军要员在机场迎接.接着张学良也乘飞机抵达南京,热闹场面不复存在,等待他的都是一批身穿蓝色中山服,佩戴二号左轮的军统特务了.当夜,蒋介石让宋子文告诉张学良应有认罪表示,张学良即给蒋写了一封亲笔信. 蒋介石收信后,当即批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核查.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心理压力主要分两类:一是采访突发灾难陛事件可能带来的心理创伤,二是日常采编工作本身的压力.提防灾难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伤亡,而记者常常是抵达现场的第一批人,直接暴露在血腥而惨烈的画面前.面对当事人的恐惧、家属的悲痛欲绝,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意味着一次心理创伤.同时突发事件报道往往意味着要在短时间里连续作战、采访资源竞争和报道方式创新等等,身心俱疲下的巨大压力也是一种创伤.  相似文献   

14.
从5月3日进驻到神秘“‘非典’世界”的最深处,从撤出隔离区到被作为疑似病人“关进”医院的观察病房,10多天时间里的经历和情感历程,注定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难以忘却的记忆。在“非典”疫情到来的时候,一批又一批记者主动选择了走向一线。我的幸运在于,在周围有很多同事积极报名参战的情况下,我成为了进驻“非典”医院采访的首批新华社记者中的一名。也由此得以亲身体验在满含SARS病毒空气笼罩下的高度紧张,感受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更真实触摸这个独特世界中的种种独特情感。在一线病区和被隔离的日子里,我们新华社的4名记者用笔、相…  相似文献   

15.
1924年5月12日,孙中山亲自任命第一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学苏联党要管军的红军体制,廖仲恺被任命为军校国民党代表,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张申府为政治部副主任。在蒋介石提名教官的17人中,只有张申府是共产党员。时年32岁,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张中府成为中共在黄埔军校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丁泽 《青年记者》2001,(1):45-47
在美国,一提到记者,很多美国人马上想到的是电视里的记者形象。这不仅是因为电视新闻在美国影响巨大,而且是因为一批电视记者的工资数额也是像电影、电视明星一样的巨大,并往往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这样的记者也确实是明星,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电视记者的确不是好玩的。人们的目光被年薪几百万美元的明星夺去,往往也就容易忘了明星像中彩票的人一样是珍稀动物。在美国,记者的社会地位可算不低,自称记者一般不必脸红心跳。但  相似文献   

17.
深入现场积极报道 7月上旬,浙江省杭嘉湖平原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在事发的头天,新华社浙江分社就派出文字记者虞云达、摄影记者徐邦、庞伟良三人前往灾区现场采访,发出第一批稿件,被报纸、电台广泛采用。接着,一批接一批地派出记者,深入灾区,作连续报道,直至8月中旬,记者还在灾区采访,不断地发出文字稿件和照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7月初,浙江省杭嘉湖地区300多万亩水田被洪水淹没,干部和群众心急如焚,作为新华社记者,也是心系灾区。7月5日至8日,分社农村室主任虞云达和人民日报记者高海浩一起实地采访了受灾最重的嘉兴市和湖州市农村。又沿太浦河,到江浙两省和上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1月29日的《南方周末》做了一个与档案密切相关的专题。“蒋宋孔陈四大文档先后入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最为瞩目的蒋介石日记已开放到1945年。”从2004年4月,胡佛研究院打开处于保密状态中的宋子文的19个私人文件箱,到2005年2月16日。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私人日记转交至胡佛档案馆暂存50年,并且为2006年3月31日胡佛研究院档案馆正式开放的第一批档案。  相似文献   

19.
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直到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开播.才催生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一提到记者,很多美国人马上想到的是电视里的记者形象。这不仅是因为电视新闻在美国影响巨大,而且是因为一批电视记者的工资数额也是像电影、电视明星演员的一样巨大,并往往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这样的记者也确实是明星。在摄影灯照射下工作的电视记者确实脸上有光。但是,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他们在工作中那怕出个小破绽也遮藏不住,无可逃遁。说到遮藏不住,就不得不提到美国一位明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