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5年,河南洛阳洛南新区发掘出唐代神龙二年(706年)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在墓道、过洞、天井壁上残存人物、动物形象的壁画,甬道及墓室壁画已脱落无存。墓主人唐氏为安国相王李旦的孺人,身份不同寻常。所以,该墓壁画能够反映出唐代高等级墓葬壁画的一些特点,如在墓道两侧绘以体形较大的龙虎形象;在过洞上方画出仿木结构的楼阁,以象征阳间宅第;在过洞、天井两壁绘制一系列的人物、动物形象,展现出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题材在同时代的关中地区唐代壁画墓中也有发现。由于唐氏墓墓主人身份的独特性,因而该墓壁画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壁画的线型与用笔、用墨与调色、造型与神态等方面。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唐氏墓壁画在唐代两京地区墓葬壁画中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2016年3-7月,为配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在山西临汾汾西县郝家沟村北发掘了3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其中,M153是一座仿木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虽彩绘层保存较差,但墓室结构完整且特殊,雕刻内容丰富,出土瓷器特色鲜明,在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M2与M19是两座毗邻的家族墓,M19墓室大部被毁; M2是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室砖墓,墓室虽经扰乱,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妇人启门图较为生动。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壁画内容及出土瓷器分析,这批墓葬年代为金代,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墓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2015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长治县博物馆在长治县镇里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金代墓葬。该墓被严重盗扰,随葬品无存,但是出土了一具体量较大的石棺。石棺结构复杂,由棺盖、棺身和底座等部分组成。棺盖由四部分拼合而成,棺身和底座由一整块青石雕凿形成。棺盖、棺身和底座外表面经过磨光处理,且装饰有复杂的图像。装饰技法以细线刻为主,局部使用减地平面线刻技法。棺盖正面装饰折枝莲纹,棺身左右帮板装饰妇人、飞天、云纹,基座束腰部分装饰线刻二十四孝人物孝行图。石棺这种葬具在山西地区发现较少,时代多集中在宋金时期,有明确纪年的数量极少。二十四孝题材在壁画、砖雕等墓葬中出现很多,本次发现丰富了二十四孝组合研究资料,同时为确定同类型石棺的时代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4.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咸阳唐代苏君墓自1963年发掘材料公布以来,对其墓主人学界多有考证,一般认为墓主人是唐赠幽州都督、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然从苏君墓的墓葬元素,如木门、壁画内容、天井个数、墓地位置等分析,发现其中尚有可疑之处。在初唐至盛唐时期甬道内设置木门的墓主人为李唐宗室或外戚,苏君墓墓道内的青龙白虎壁画亦见于同一时期的李唐宗室成员,加上该墓紧邻窦诞和襄阳公主合葬墓,综合已有研究,推测墓主更有可能为李唐姻亲,墓主人为南昌公主和驸马苏勖的可能性最大。苏君墓墓室内的殉葬器物多被扰乱和砸碎,且前室两侧设有小龛,墓底铺砖也被破坏殆尽,仅墓道内的壁画及前后两墓室穹顶所绘的天体图保存完整。苏君墓中这些不寻常的现象除早期盗墓和被水冲过等因素影响外,似是一种有意破坏的迹象,或因僭越制度而遭到毁弃。  相似文献   

7.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清理东汉墓M149。地表上原有封土,根据钻探,原封土平面近圆形,最大径约3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甬道、前室(附1侧室、2耳室、1壁龛)及四个后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并列四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残留器物5件(组),有陶多枝灯、石黛板、铜钱五铢等。M149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M149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并列四个后室,在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绘有壁画,墓壁涂有"朱彩条带",以象征房屋的木架结构。通过布局分析,M149前室南侧室与四个后室均可葬1人,加上甬道前室2人,该墓至少葬7人。综合比较,M149始建年代可能为东汉早期,墓主人身份为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清理东汉墓M149。地表上原有封土,根据钻探,原封土平面近圆形,最大径约3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甬道、前室(附1侧室、2耳室、1壁龛)及四个后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并列四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残留器物5件(组),有陶多枝灯、石黛板、铜钱五铢等。M149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M149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并列四个后室,在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绘有壁画,墓壁涂有"朱彩条带",以象征房屋的木架结构。通过布局分析,M149前室南侧室与四个后室均可葬1人,加上甬道前室2人,该墓至少葬7人。综合比较,M149始建年代可能为东汉早期,墓主人身份为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10.
瓦窑坡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3公里处的黄土塬上。2005年,由于墓地严重被盗,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旅游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17座墓葬,包括一批春秋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这批高等级墓葬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春秋中期高等级铜器墓葬的空白;发现的青铜器对于认识当时青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以及铜器风格从西周向春秋的演变都有重要意义。2013年,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发现的青铜器进行修复,双方合作对该墓地发现的材料进行整理。由于铜器墓多数被盗,青铜器尚在进一步修复、整理中,该墓地发现的四座陶器墓未被盗扰,资料完整,本文先对这四座陶器墓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1.
2015年6-7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郊水厂建设范围内清理了两座北朝墓葬。墓葬均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M22出土的砖志表明墓葬年代为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墓主系纥干莫何弗。这两座墓的发现为固原地区北朝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纥干莫何弗砖志的发现,说明北周时在原州(今固原)存在着纥干氏一系。这两座墓具有较为明确的毁器习俗,毁器集中在带具和陶器这两类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后寨墓地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窑子头乡后寨村西约2公里的山前黄土台地上,地处北方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地带.2019年至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朔州当地文物部门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东周至辽金时期墓葬400余座,以东周及秦汉墓葬为主,约占98%;另有个别北魏、唐及辽金时期墓葬.其中的3座小型唐墓,为朔州地区发现的...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0月,黄冈地区博物馆和英山县博物馆在毕昇墓碑发现地西南约500米的乌鸦坪发现有一座宋代墓葬,经请示后,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一、墓葬遗物及时代推论 该墓为长方形单室竖穴岩坑,墓向为320度,填土为沙质黄、黑相间的花土,并杂有砾石,结构严密,似经夯筑。周边为褐红色砂岩,胶结度高,墓壁平整。残墓口长252厘米、宽70厘米、距墓底残深50厘米。坑壁垂直。为单棺,棺痕不  相似文献   

14.
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末,向达先生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唐代长安妇女服饰,遗憾的是,那时尚无足够的考古发现以资证明。6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唐代许多墓葬被发掘,反映妇女服饰的考古资料,主要集中于墓葬壁画、陶瓷、雕塑及绢绘中。尤以1960年至1962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集中,时代感强,是构思完密、技巧圆熟的初唐时代水平最高的重要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永泰公主墓壁画为主,结合文献及其他考古材料,对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作一些探索,想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2013年5-7月,在河南省偃师市首阳新区永宁路基建过程中,发掘一批东汉至西晋时期墓葬,其中东汉墓M4规模最大,该墓位于永宁路与汉魏路(华润路)交叉口往东约200米。M4地表原有封土,勘探地表下原始封土呈圆形,直径约31-32.5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多室砖石墓,由墓道(附2耳室)、甬道、前室(附1耳室)、西后室、东后室(附1耳室)组成。墓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西侧砌有棺床,两个后室均呈纵长方形。墓葬盗扰严重,出土器物12件(组),有陶质瓦当、铜质弩机、车马器等。M4位于东汉帝陵邙山陵区东部的陪葬墓区内,属于帝陵陪葬墓。通过M4布局分析,前室棺室与双后室均至少可葬1人,总计至少葬有3人。M4墓葬形制巨大,结合随葬器物特征,该墓应属东汉中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16.
2015年12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义马市锦铺佳园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仿木砖雕墓,根据该墓买地券内容,断定时代为金代,这种墓葬形制在宋金时期较为流行,其结构较复杂,墓主一般是家庭较为富裕的地主阶层.该墓出土精美砖雕27幅(块),内容包括竹鹤图类、仿木格子窗类、花卉类、孝子故事类和"夫妻对...  相似文献   

17.
从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壁画谈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六十年以来,在被称作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地区,陆续发现了多处具有大型拼镶砖质壁画的六朝墓葬。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以著名的魏晋文人“竹林七贤”为主题的大幅作品。六十年代首先发现的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六朝砖墓中,南北两侧墓壁上嵌着对称的精美画面,每侧4人。根据人物旁边的文字题榜,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季、刘灵(伶)、阮咸”,以及不列入“竹林七贤”的荣启期。在此以后,南京西善桥油坊村、江苏丹阳胡桥鹤仙坳、江苏丹阳建山金家村与胡桥吴家村等大型六朝墓葬中也陆续发现了大型拼…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M1和M8两墓并列,间距3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其中在新凹子村发掘的2座西晋纪年墓,一为元康七年,一为永宁元年,墓葬形制保存完好,未被盗扰,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等各类随葬品40余件。尤为重要的是,M8出土的纪年砖,载明墓主身份与卒葬年月,是近年来六朝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M8出土的纪年砖与1960年代板桥石闸湖晋墓出土的同类纪年砖相比较,无论是文字还是纹饰均一致,为重新认识石闸湖晋墓墓主和墓葬用砖来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墓葬所在地板桥位于南京西南,是陆路与水路进入南京的交通要道。在此地发现的高级别身份墓葬,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地理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