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朝佛教摩崖刻经,时代是北齐和北周这个时期,主要分布在泰山和峄山周围,我把它叫做“泰峄山区摩崖刻经”,在21座山上,内容有佛经、佛名、偈语、佛号,还有一些经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书体多变。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我从1986年开始调查的一些成果给大家做一些汇报。  相似文献   

2.
孙克勤 《北京档案》2006,(10):48-49
石佛村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辖村,明代成村,毗邻戒台寺,是一座因摩崖造像群的佛像而得名的小村庄.村落至今还保留昔日人们进香的古道,这条由青石铺成的蜿蜒曲折的古道,见证了石佛村古老而沧桑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乡建设档案室在参与编写<县城乡建设局志>时,对阜新海棠山普安寺摩崖造像雕刻文化艺术进行了初步考察.阜新市城建档案馆为发展阜新地区旅游事业,对该项目又一次进行了考察,已将两次考察成果材料立卷归档,并著书立说为旅游事业提供利用.对于方法、步骤等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长治市沁源县韩家窑摩崖造像、社科摩崖造像、马刨泉摩崖造像、康家庄摩崖造像、渣滩摩崖造像五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些摩崖造像中,主要题材为一佛二弟子,另有两龛立佛和两龛菩萨造像。摩崖造像共留存有题记十二处,其中纪年题记有北齐“武平五年”三处、“天保七年”“天保九年”各一处,隋“大业三年”两处,唐“中和三年”纪年一处。根据造像风格与题记,可知五处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北齐至隋代,唐代续凿两龛。这些摩崖造像为研究晋东南地区沁河流域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河北唐县卧佛寺摩崖造像曾因修建水库一度隐没水下,近年水库干涸得以重现。由题记可知此处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现存造像89龛138尊,其中身长4.5米的卧佛是华北地区形体最大的石刻涅槃像。造像以大型涅槃龛像为中心设计并雕刻,涅槃与三身佛组合意在宣扬大乘佛教权道化现思想,涅槃和弥勒组合用以表述佛法传承理念。为数众多的千佛龛像由不同村落僧俗供养人出资雕刻,应有积功累德、往生净土之意。  相似文献   

6.
<正>贾智渊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之一,因在造像重要位置上刻写"贾智渊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将其命名为"贾智渊造像",又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题记,知其为525年北魏晚期的造像。1918年,贾智渊造像出土于山东青州西王孔庄古庙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万银元从当地购得此像,幸亏当地政府官员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并放置于县金石陈列室,1953年移至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8.
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题材与内容丰富。造像背光中说法场景、涅槃图像、化佛、飞天、折枝莲花等题材集中出现在齐梁时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段:永明年间至天监初年、天监初年至中大同年间、太清至太平年间。这一地域的佛教造像背光内容与佛教经典紧密结合,运用直观化的图像阐释佛经、阐明义理。说法、涅槃等图像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这与南朝盛行经典,帝王权贵与僧众对信仰的推行有紧密联系。依据佛经,说法图像表现"弥勒三会",涅槃图像出自涅槃系列经典。背光中化佛与禅观经有紧密联系,飞天直接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些题材与内容形成南朝造像背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四川摩崖石刻演变及其现代旅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舸 《兰台世界》2012,(13):77-78
摩崖石刻中"摩"意指"摩擦、刮摩","摩崖石刻"顾名思义,是指在山崖上刮摩岩石,在石壁或石头上刻画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早在古时,先人对摩崖石刻在定义上就存在分歧,一部分前辈认为摩崖石刻是指刻画在天然石壁上的任何内容,包括文字、图像、  相似文献   

10.
<正>东方的佛教中心——山东佛教历史地位山东自古就是中国东方重镇,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十分兴盛。佛教自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区域之一。山东佛教的迅速发展归功于早期的一位名僧朗公。351年,朗公在济南附近建立了山东现存最早的  相似文献   

11.
1974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郊区李楼公社五郎庙村七队村民上交一批古代鎏金铜造像,据称是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估计是一处窖藏。这批鎏金铜造像除较残者外,基本完整者110余尊,从特征上看均为唐代之物。造像种类有佛、菩萨及天王,其中菩萨造像占绝大多数。佛像有立姿、坐姿和树状化佛三种。造像作树状,树冠分作五枝化佛和七枝化佛,每个化佛头顶部有一尖顶状饰物。菩萨像形态较多,有立姿和坐姿,左手举柳枝和右手举柳枝之分,背光形式为莲瓣形,但又有实心、空心以及周缘有突结等变化。天王像仅一件。洛阳唐代铜造像以往在墓葬或遗址中有零星发现,但一次发现鎏金铜造像数量达百余尊,在洛阳还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少见的。无论是佛像还是菩萨、天王,均与洛阳所见唐代造像风格相近。  相似文献   

12.
2015年6-7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固原南郊水厂建设范围内清理了两座北朝墓葬。墓葬均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M22出土的砖志表明墓葬年代为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墓主系纥干莫何弗。这两座墓的发现为固原地区北朝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纥干莫何弗砖志的发现,说明北周时在原州(今固原)存在着纥干氏一系。这两座墓具有较为明确的毁器习俗,毁器集中在带具和陶器这两类上,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发花 《现代传播》2014,(4):159-160
历史上的南北朝,是指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南北朝是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一段时期,也是精神极为解放、艺术发展最为自由的一个历史阶段。"秀骨清像",是指佛教造像中的一种艺术风格,也是中国美术史上对南北朝时期美学风骨的整体概括。"秀骨清像"一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河北省南宫市后底阁村遗址出土佛教造像283件,其中两件是以韩善行为首的士兵在龙朔三年(663年)和调露元年(679年)出征前造像。造像记中"见亲之日不期",体现这些士兵平时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因战争才被临时征召随军作战。造像记中有"诸行人等沐浴洗心,终身皈敬"之语,"行人"是这些士兵的自称,他们都属于行军,可能都是兵募。唐灭百济后,百济复国势力不甘失败,龙朔三年九月唐军在白江口之战中击败百济、日本联军,韩善行等50人同年六月出征,他们应该参加了著名的白江口之战。唐罗战争之后双方再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从调露元年韩善行等人东征题记可以看出,双方剑拔弩张的形势仍然存在。前后两件造像记士兵勋官的对比,反映出兵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出土的众多南朝时期的造像碑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与北方地区同一时期的造像碑造像,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中最大不同,是在四川造像碑上出现了持杖胁侍造像,这在北方地区的造像中较为罕见。本文认为其渊源可追溯至克孜尔壁画“蛤蟆闻法升天”图中的牧牛人持杖形象。同时,参考大同御东新区文瀛北路北魏壁画墓中的牧牛人形象,及其守护之功能,可以推测,以牧牛人信仰为代表的《善见律毗婆沙》在西域、四川等地区流传和演变历史。同时,牧牛人信仰在西域、四川地区的传播路径,与四川造像碑上凸出五柱佛塔形象的传播路径,可以相互印证。进一步推测,南北朝时期南传佛教在北方传播受阻,有一部分迂回经西域,在四川等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佛经的翻译丰富了出版的内容、译经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国僧侣的撰著、伪经的大量造作增加了佛教作品的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围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7.
近日,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博物馆在整理馆藏钱币时,意外地发现一枚战国时期曾属魏国的钱币。(图一)。此钱币为青铜质地,范铸,直径2.5厘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营山太蓬山透明岩东西两壁上,发现摩崖佛教刻经3种5方。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方,《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和《法华经》各1方,3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法华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这些佛教刻经的镌刻时间为唐宋时期,其中《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唐代。  相似文献   

19.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春,同盟会重庆支部负责人杨沧白(庶堪)、向楚等应聘到叙永县(叙永县古称永宁)永宁中学堂任教。杨沧白、向楚等人暗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向学生灌输民主主义,发展同盟会会员,先后吸收张颐、杨伯谦、陶子琛等10多名进步学生加入同盟会,秘密在川南边陲重镇叙永建立起同盟会革命基地。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造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经历了从西域模式向中原模式的转化,在图像的转变中体现了佛教的汉化过程.敦煌莫高窟地处西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它的佛教造像的汉化过程在这个时期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432窟胁侍菩萨为例,从时代背景,图像演变过程和佛、儒、道合流的文化趋势讨论了莫高窟汉装菩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