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块链工具是当今金融科技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各国政府部门、各大金融机构开始高度关注并陆续启动相关方面的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小微企业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却在信贷市场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了缓解该现状,具有增信功能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应运而生。作为担保体系的风险缓释工具,再担保机构存在借助金融科技加强风险管理的需求。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加强再担保风险管理提供了创新的管理工具。本文通过对我国再担保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了再担保行业的风险源,并根据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益落地成熟,能够增加小微企业再担保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新型风险。已有文献大多集中于解释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的互补性,没能解决如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四大类风险,运用决策实验室法(DEMATEL)和解释结构模型(ISM)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路径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风险防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1)解决互联网技术问题是区块链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首要环节。(2)防控互联网技术风险和法律监管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3)完善市场信用规制需要技术和法律监管的支撑。(4)经营风险的不断改善需以技术、法律和交易信用作为基础。研究结果将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提供一套应用路径体系,以期实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汉杰  王刚 《情报科学》2021,39(12):118-125
【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区块链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纾解对策,对于创造良好网络环境,提升网络舆情治理 效能以及应对网络风险复杂局面提供可行性方案。【方法/过程】本研究立足区块链理念与技术,分析社交网络舆情 风险管理概念框架,指明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现存问题,进一步探究区块链技术下社交网络舆情治理与纾解机理,建 立社交网络舆情管理系统模型,并从技术推进、多方协作、媒体引导等层面探究防控社交网络舆情风险的密钥。【结 果/结论】区块链技术对社交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提高舆情信息传播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营造健康、安全共享等网 络社交生态系统提供诸多可能性。【创新/局限】本文构建的区块链社交网络舆情管理模型是一个初步的设想,没有 考虑信息存储的上限,下一步研究工作是提升区块链社交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数据采集的标准化,为区 块链社交网络舆情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区块链与金融有着天然的联系,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金融领域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当前该交叉领域文献、专利数量增长迅速,迫切需要梳理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方向为后续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科技情报支撑。以国外Web of Science、国内CNKI数据库文献和智慧牙专利数据库收录的国内专利信息为检索源,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和专利标引统计法,从不同角度对该领域整体研究现状、热门和前沿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信息安全等是国内外“区块链+金融”领域技术研究的难点和热门;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防范金融风险、绿色金融等是目前该领域应用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同时也是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最后,从强化基础技术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产业生态的完善及产品、场景的推广示范等方面提出推动“区块链+金融”研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要与外资银行展开全面的合作与竞争,因此金融业就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金融工程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服务个性化及金融机构同质化在金融创新同时,也产生了金融风险。文章将从金融理论、风险度量、金融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金融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6.
运用专利地图的方法探索中国地区区块链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区块链技术专利情报进行分析,揭示在中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为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信息参考。分析得出,我国区块链的发展现在正处于由雏形期向成型期过渡的阶段,有较多的技术分支,但是还没有成规模的产业链出现。现在我国的区块链专利大部分为应用型的创新,关于基础技术或底层核心创新的高质量专利较少。在中国,区块链要发展,政策的扶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情况,建议我国要从政策方面引导我国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区块链领域进行研究,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加强对非基础或底层核心创新,保持并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区块链领域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对金融科技实施沙盒监管。中国怎么办?基于区块链技术,调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金融科技从业机构三方主体资源,构建伞形监管沙盒,可行吗?本文在进行相关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伞形监管沙盒"思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释,然后从监管资源对金融科技创新的影响方面实证分析其可行性。结果表明,监管资源对金融科技创新具有正效应,基于区块链的伞形监管沙盒通过拓展监管资源可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在国家层面具有可行性。最后,就基于区块链的伞形监管沙盒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学实验数据协同管理架构,相对于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而言,具有安全、可控、高效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提升科研诚信,保护知识产权,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建设科学实验数据管理系统的价值、现状和阻力;其次,提出科学实验数据的协同管理解决方案,并且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科学实验数据协同管理上的适用性;最后,设计出科学数据中心协同管理的区块链系统架构。[研究结论]针对科学实验数据管理的现实阻力,利用区块链技术安全可靠、数据溯源、去中心化、代币奖励的特点,构建出管控安全风险,保护知识产权,降低投入成本,激励多方参与的科学实验数据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9.
“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块链应用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技术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也就是“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这些研究成果存在大量相互矛盾之处。这是因为现有研究由区块链出发推演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混淆了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特征和区块链理念三个范畴。在梳理三者边界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三种“区块链+”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对比分析,发现由区块链集成技术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组态决定了其与具体领域结合时表现出的商业模式新特征。这些特征一般表现为数据权、隐私和数据成本等方面,即“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例如打破垄断、独立自主和合作共赢等,与区块链创生的理念相契合。由此得出“区块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整合路径为,区块链技术组态到具体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再到区块链理念与商业模式理念的双向影响。形成三者循环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为不同领域“区块链+”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区块链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分布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服务具有网络结构中心化、复杂协同性与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侵 蚀了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分布式创新模式的知识区块链,以增强企业知识服务能力。【方法/过程】首 先,本文从知识服务与区块链技术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分布式创新的知识区块链思想;接着,剖析了知识区块链 的知识分工、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三阶段过程,以及密码学技术、哈希函数与共识机制三大关键区块链技术在知识 区块链中的实现;最后,以三星电子公司作为分布式创新研究的典型案例,构建了面向区块链技术的知识服务界 面,解决了区块链技术在分布式创新中的落地问题。【结果/结论】本文构建了新型去中心化的、数据公开可溯的、服 务简洁高效的知识区块链,集防篡改、交易可溯、防伪签名与智能合约等功能于一体,有利于提升分布式创新绩效。 【创新/局限】本文未涉及知识区块链的实证研究与相关道德法律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汪园  王学东  李金鑫 《现代情报》2018,38(1):147-153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目前已经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技术创新的热点名词。本文基于客观数据分析了区块链研究的发展态势和阶段、学科分布和结构、研究热点和趋势等,旨在为我国后续的区块链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相关研究论文为依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及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对区块链研究现状的知识网络和理论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区块链研究发文量从2015年开始呈现出突发式的井喷状态,结合当前政策环境显示,目前区块链的发展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因此研究论文中科普评论类文献比重较大;从研究的知识网络与结构来看,区块链研究形成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以及电信科学、自动化技术为依托的技术学科群和以金融、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制造、供应链、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众多应用学科群;这些学科结构要素共同形成了区块链研究中技术基础、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宏观效应三大层面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彭巍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6):201-206
区块链与司法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作出的技术应用创新,本质上是区块链自身的技术特征与我国司法的价值追求的内在契合和相得益彰,包括数据真实与司法公信相契合、智能合约与司法高效相契合、数据可信与司法便民相契合、分布式共识与司法分权相契合。区块链技术与我国司法制度的深度融合使司法区块链完全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块链技术,无论在技术抑或是理念层面都根据社会主义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作了调整和改进。过去理论界对于区块链技术在法律层面可能引发的应用风险和监管盲区的认识,对我国的司法区块链都不再成立,但我国司法区块链建设还需解决自身引发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风险作为现代金融的一个本质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本文基于新常态的视角,结合传统"金融风险计量与管理"课程教授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经济新常态的金融格局下如何提升"金融风险计量与管理"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风险知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区块链技术因其潜在应用价值和巨大发展前景受到金融银行、科技企业以及创业公司的关注,创新主体开始在中国提交专利申请,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介绍了区块链的概念、区块链与数字货币专利,对区块链中国专利进行全面检索,并从专利申请发展趋势、申请人地区分布、国内外主要申请人及专利技术内容、关键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结论提出了建议,为我国区块链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区块链的内涵及技术创新,研究了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创新应用,对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供应链上诸多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诉求的系统性金融机制设计.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将重塑供应链金融.在厘清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赋能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实名验证和溯源、资产数字化、智能化支付三类核心落地场景,分析区块链对供应链金融常见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预付款融资3种业务模式革新与优化,提出构建完备的区块链成熟技术与治理规则制度体系,推动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应用场景与业务模式创新,是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继续深化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为深化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推动网络舆情溯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高突发舆情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与预见性。[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态势感知理论和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多社交平台网络舆情溯源体系,采用区块链和IPFS的双存储机制进行舆情数据的海量存储,利用智能合约对风险舆情进行监控预警,基于内容标识符CID和事件ID实现网络舆情的精准溯源。[结果/结论]完善了区块链视域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溯源体系,提高了多平台间舆情风险的可溯源度与可预测度,为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精准的舆情预警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张泽群  王伟 《情报科学》2021,39(9):139-145
【目的/意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区块链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作为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之一,区块 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寻找赋能实体经济的突破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赋能 实体经济的最有效途径。区块链金融演化,离不开数字驱动和信息再造。【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法可知,数字 驱动加速了区块链技术创新;通过辑分析法可知,信息再造催化了区块链金融演化;通过案例分析法可知,数字驱 动下区块链期货的信息再造主要是源于区块链金融去中心化、自证信用、可编程性、提高质量等特征;通过演绎演 绎法可知,数字驱动与信息再造下区块链金融一般要经历四个周期八个阶段。【结果/结论】数字驱动加速区块链金 融发展,信息再造催化区块链金融演化。由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交易,其在期货市场的信息再造,标志着 期货公司等一系列中介机构的退出。金融市场将变得极度活跃,运行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交易轨迹将更加公开透 明,社会信用基础将更加牢固。【创新/局限】区块链金融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区块链期货分析区块链金融发 展演化,研究信息再造在区块链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局限在于样本太少,实证分析困难。  相似文献   

19.
探讨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跨级传递、降低人工成本等.探讨区块链创新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为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计算机密码学、分布式系统以及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区块链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区块链引发了信息存储与交互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安全、更有效的交易模式,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区块链的技术突破,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等,影响到经济社会制度层面的变迁。同时,区块链的纵深发展对制度如法律法规、信息产权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应用边界也需要得到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