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青铜铭文的出现 中国最早的冶铜技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铜器文明时代.最早的铜器出现于黄河流域及海岱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2740年的青铜刀1. 到了商代前期,以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的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文明,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有动物或几何形花纹作装饰.  相似文献   

2.
豫西南鄂西北地区乱石滩、大寺、下王岗等遗址的龙山晚期遗存进行分组分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相当于石家河文化中期晚段,绝对年代为距今4300-4200年;第二段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绝对年代为距今4200-3900年。通过对该地区龙山晚期遗存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将其分为A、B两类,其中A类遗存包括乱石滩、大寺、七里河、下王岗遗址第一组,属于石家河文化中、晚期遗存。B类遗存包括乱石滩、大寺、下王岗遗址第二组,八里岗、下寨、青龙泉、店子河遗址第一组,为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可命名为乱石滩类型。豫西南鄂西北地区在第一段为石家河文化分布区域,王湾三期文化尚未在该地区出现。到了第二段,除七里河遗址外,王湾三期文化已经全面占据该地区。以往所谓"乱石滩文化"等命名只是将不同时期、属于不同文化的遗存混为一谈,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山西闻喜邱家庄墓地M5001号墓是战国早期晋国最大的墓葬之一。本文对该墓出土27件战国早期青铜样本进行了铅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以讨论晋国在战国时期的矿料来源与变迁等问题。综合铅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以邱家庄样本为代表的战国早期三晋地区铜料与铅料相比春秋晚期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比主要现代矿区与战国矿冶遗址的样本数据,邱家庄M5001青铜器的铅矿料很可能来自豫西地区。邱家庄M5001青铜器微量元素与战国早期楚国青铜器差异较大,但后者与春秋晚期晋国青铜器数据一致。因此三晋地区战国早期的铜料产地可能也从南方楚地转移到了豫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5.
郭浩 《兰台世界》2014,(5):58-59
本文通过对三星堆青铜礼器以及青铜兵器的造型特点、纹饰特征、艺术风格的具体分析,得出夏代先民在青铜制造过程中对青铜礼器以及青铜兵器磅礴大气以及神秘诡谲的审美思维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三星堆青铜礼器以及青铜兵器的造型特点、纹饰特征、艺术风格的具体分析,得出夏代先民在青铜制造过程中对青铜礼器以及青铜兵器磅礴大气以及神秘诡谲的审美思维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昌乐都北东周墓地出土的鼎、敦、舟等铜容器,文化属性鲜明,时代集中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都北M33等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陶鼎、敦是齐地较早的仿铜陶礼器.都北墓地青铜容器均为含Sn 10%-12%的铅锡青铜,M34及M60青铜器的铅料与同期中原及鲁中南地区一致.M33鼎泥芯中的CaO含量较低,可见较多植物来源的碎屑,显示春秋时...  相似文献   

8.
王年、月份、月相及干支记日四项因素俱全的铜器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以及金文历谱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年代确定之后,便可以作为标准青铜器,对于西周青铜器断代及构建西周时期的金文历谱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对于流传的所谓四要素俱全的铜器的真伪,以及它们年代的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近年公布的四要素俱全的"倗叔壶"和作册吴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进行分析,认为从形制和铭文字体、内容来看,"倗叔壶"的器身可能是在器盖铭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重要考古发现而制造出来的。综合分析作册吴盉的形制和铭文,其年代应相当于西周晚期,与其他铜器系联,可将其年代定在厉王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饕餮纹提梁卣,器型规整,纹饰繁缛.本文通过与商代同类型卣比较表明,其年代应在二里冈上层二期以后至殷墟文化二期之前,约相当于殷墟文化一期.这件卣纹饰多达8周,分为饕餮纹、目云纹、夔纹、涡纹4类.通过梳理商代同类纹饰的风格演变,可认识到该卣上承二里冈上层二期铜器纹饰,同时又具有殷墟铜器纹饰的特点,时代特...  相似文献   

10.
阿城市金上京作为一代都城,当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手工业产品也越来越多。历年来,在上京城附近均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小铜器。如:铜镜、铜人、铜钱币、铜锅、铜碗、铜盆、铜勺、铜筷子、铜酒器等,日常生活用具中数量最多的是青铜制品。铜业是金代黑龙江地区仅次于冶铁业的金属手工业的重要部门。近几年从金上京附近出土的大量金代文物证明,青铜制品应用范围在金代早期已十分广泛。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兵器和印佩,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节我国原始的书籍 (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我国商代和西周是使用青铜器极盛的时期,许多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甲骨文同样,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所以叫做青铜。它比红铜(纯铜)的熔点低,硬度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铜文物修复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青铜文物修复技术自它产生以来,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近百年间青铜文物修复能工巧匠们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这套技术主要包括有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锡焊技术;二是锤铜技术;三是铸造技术;四是雕刻技术;五是鎏金技术;六是作假锈技术;七是铜器去锈技术。按照著名的青铜文物修复专家高英先生的话来说,这“七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其中四种技术是从不同的手工业移植过来的,三种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创造的”①。我们必须坚持继承和发扬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让…  相似文献   

13.
金沙遗址郎家村地点的夏商时期遗存可分为2段,年代分别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二里头文化四期至二里岗下层,整体属于二里头文化晚期至早商偏早阶段,所属考古学文化为三星堆文化而非十二桥文化。在成都市区所属的岷江流域分布着为数不少的与郎家村遗存类似的遗址,这类遗址以往均被视为十二桥文化遗存,实际上应该属于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最初仅分布于三星堆遗址周围,外围不出沱江流域;之后持续向南扩张,至三期时已分布至成都市区中北部,但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四期时分布范围与三期大致相当,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市区,遗址数量也显著增加,且明显呈现出三星堆和成都两个中心,这为之后古蜀国都城从三星堆遗址迁至金沙遗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种去除青铜病保护古代铜器和铜合金物品的新方法。有机化合物2—胺基—5—巯基—1,3,4—噻重氮是优良的铜器缓蚀剂,它可以完全除去青铜病,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多聚络合物,防止腐蚀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的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是青铜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此时,青铜所制造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得到了广泛使用,一些青铜器皿上还出现了刻铸的文字,即所谓的铭文或金文、钟鼎文(因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居多,故称钟鼎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是战国至西汉时期错金银铜器中的精品,也是古代犀形铜器中形象最为写实雄浑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研究综合利用大幅面X射线荧光成像、X射线成像、便携式X射线荧光、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分析方法,对犀尊的材质、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犀尊主体由铜锡合金组成,揭示了表面金银饰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探讨了错金银工艺的技术细节,得出嵌槽主要通过铸造方法制作而成的论点,并进一步印证该器采用金银丝嵌错工艺。本研究首次对器表金银纹饰的形貌和布局进行了详细复原,为战国至西汉时期错金银铜器的纹饰与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乌铜走金银器是极富云南地方特色的金属工艺品,始创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和景泰兰工艺并称中国铜工艺的双绝,享誉海内外。相传滇南石屏县岳家湾一岳姓铜匠在冶练红铜时,不小心将戴在手指上的金戒指落进盛满铜液的锅中,他用这些铜液制作铜器后发现器皿表面渐显乌黑润泽,与众不同,便将这类铜器称之为乌铜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开办于昆明的乌  相似文献   

18.
展览演出     
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指的是发现一篇长篇青铜铭文,其重要性如同发现《尚书》这样的古代文献。 中国文物专家日前发现一件约2900年前铸有98字长篇铭文的西周(?)公盨。与以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的青铜铭文不同的是,盨上所铸的98篇铭  相似文献   

19.
由青铜文化和铁器文化两个阶段构成的先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肇建和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作为先秦文化的技术与物质基础的金属技术,特别是青铜冶铸术和生铁冶铸术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先秦文化  相似文献   

20.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能够进行断代的铜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因此铜器年代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墓葬的年代,而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铜器年代与墓葬年代不同时。接着结合对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全面分析,认为目前证据已有把握说明M3属于西周中期早段,M1属于西周中期晚段,M4、M6、M7属于西周晚期早段,M2、M5、M8属于西周晚期晚段,下限或已进入春秋初期。再辨析以往关于屯溪墓葬年代争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指出要以整合材料的视角处理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