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合分析了丰镐地区历年来发掘的西周车马坑、马坑资料及墓葬中出土的车马器和车子部件情况,从时间角度考察了车马埋葬现象的变化;从空间分布角度比较了车马埋葬的差异,指出不同人群对于车、马埋葬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是产生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4年秋冬季,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形制独特,内涵丰富。本文从基址的形制和有关设施出发,结合文献记载,论证此建筑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殷遗民所建的亳社。对该建筑性质的上述判断,可以将它与著名的凤雏一号基址、凤雏甲骨、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等重要遗存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证明今凤雏村一带在西周时期是殷遗民的居邑,为深入研究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可以证明周原遗址就是西周的都邑"周"地所在。  相似文献   

3.
周原遗址为西周王朝的圣都,自2009年以来陆续发现的众多西周人工池塘、沟渠,水域等,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通过结合遗址周边自然河沟、湖泊等进行分析,认识到周原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西周人通过开渠引水、建塘蓄水、挖沟供水等系统工程,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约在西周早中之际兴建的这一水利工程,使周人基本摆脱了对河道等自然水源的依赖,大型宫室、作坊区和其他居址迅速向原区纵深发展,成为周原聚落大范围东扩的契机和水资源供给的良好保障。周原遗址的引、蓄、供水系统的建设,代表了西周时期都邑建设中水资源利用的巨大进步,以及大型聚落规划、设计的重要成就,并对后世的都市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原遗址新见凤雏三号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宏大体量,及立石、铺石等特殊设置,明显具有宗教祀典场所的特征。发掘者推断为社祀遗迹应较可信,但比较发现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夯土之社,形制特征等有明显不同。后者为西周时期齐国卿大夫采邑之社,与文献记载周人封土为社吻合,前者显然属立石为社的典型,以文献推求可知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密切,参照以往周原等地考古发现情况,可知西周早期有以微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和手工业作坊工匠等大量的殷商移民迁居周原,故其应该是周王朝为了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需要,允许商遗民所建之社及社宫。但环围于建筑之内似有贬抑的含义,当属于文献记载的亡国之社,名称应为学者已论证的"亳社"。  相似文献   

5.
商周玉石容器在大型墓葬偶有发现,与同时期的容器在形制、纹饰、尺寸大小上极为相近。本文就玉石器皿的器型、纹饰、年代等问题,结合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进行类比,认为玉石容器与青铜礼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簋、盘、豆、觯这几种器型上,纹饰方面也尽量模仿青铜器但较为简单,但也有器物仿陶器。商代的玉石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主要出土于殷墟,西周则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均为把玩的小器皿,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6.
杨福仁 《陕西档案》2012,(1):37+36-37,36
文物和档案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文物在属性上可以说是档案的一个分支,其实就是实物档案。文物上如有印证历史的文字记载,更使其价值千百倍地增长。从宝鸡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来看,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重大事件、朝代变迁、宫厅活动、战争狩猎和王族家史等内容,其历史研究价值非常大。  相似文献   

7.
2011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瀍河区发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8座墓保存较好,均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垂直,填土为五花土;5座墓底部带有腰坑,一座带壁龛。葬具一般为一棺,大部分墓葬被盗扰。尸骨严重腐朽,葬式不明。出土器物较丰富,有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等73件。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有鬲、簋、豆、罐、爵、尊等。纹饰以弦纹居多,绳纹次之,另刻划有三角形波纹、网状纹、S纹、云雷纹及附加泥饼堆纹等。这批墓葬规模小,而且随葬品中无车马器,可见其身份不属贵族之列;因随葬陶、玉、铜器等小形器物,应属于普通平民墓葬。其中5座墓有腰坑,并有少量仿铜酒器(陶爵),可能受到殷代埋葬制度的影响,与洛阳上窑等地发现的殷人墓相同。该批墓葬应为西周早期和中期。  相似文献   

8.
屯溪土墩墓的年代判断过去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本文首先根据对随葬品摆放位置的分析,判断屯溪墓葬皆为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其随葬品的下葬时间应为同时。然后将墓葬出土铜器分为中原型、融合型、地方型后依次进行年代讨论,认为同墓内能够进行断代的铜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异,因此铜器年代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墓葬的年代,而非如一些观点认为的铜器年代与墓葬年代不同时。接着结合对墓葬出土原始瓷器的全面分析,认为目前证据已有把握说明M3属于西周中期早段,M1属于西周中期晚段,M4、M6、M7属于西周晚期早段,M2、M5、M8属于西周晚期晚段,下限或已进入春秋初期。再辨析以往关于屯溪墓葬年代争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指出要以整合材料的视角处理东南区铜器墓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晋墓志虽然出土数量不多,但制作情况较为复杂,文本层面以外的物质信息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分析刘媚子砖志和张镇墓志,对墓志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书法稿本和旧碑改形问题能够提供帮助。结合"刻石为识"的结语和出土位置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土于墓室填土中的刘媚子砖志具有稿本性质;通过对张镇墓志正面上方残存字画进行复原,并结合碑石的形制和材质,能够与洛阳地区汉碑相关联,发现其可能由南渡汉碑磨平重刻而来,这与吴郡张氏在王敦之乱前后的际遇可相互印证。东晋作为南方使用墓志的肇始阶段,其墓志形态多样,文辞、书法、刻工等均未制度化,因此东晋墓志的研究更需要跳出文本研究的既有路径,在物质层面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滁州报是中共滁县地委的机关报。去年7月1日正式复刊,现为四开四版,每周出版三期。作为一张地区小报,怎样把它办成既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阵地,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良师益友,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复刊初期,我们组织了3个调查组深入到全区7个县的广大农村和工厂开展调查研究,接着又多次召开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研究和探讨怎样办好地区小报的路子,提出了“围绕三个特点,努力办好滁州报”的要求。一、抓住小报的特点,革除长(文章长)、空(空话多)、窄(报道面窄)的弊病,做到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图文并茂。为此,我们规定了几道杠杠:文章的字数:新闻和言论短的一二百字,中的三四百字,长的五六百字;通讯短的四五百字,中的五六百字,长的不超过千字;每期报纸,文章加图片不得少于40篇,每版(除《琅琊》副刊版)文字稿不得少于10篇,照片不少于两幅,题图和插图不少于三幅;在文章的题材上,以新闻为主,每期还要有通讯、言论(杂谈)、署名文章、连载小说等;每期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不少于两千字;在内容上,一个时期(比如一个月)工、农、财、文、教、卫、体、青、妇、政法、党、团、民兵等都有一定位置;每期每版不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