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太医院有两位杰出的御医——赵士英、刘裕铎,都是回族,北京牛街人,医术高明,一任院使,另一为院判,均有著作传世。 赵士英,世医,约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约卒于乾隆二年(1737),享年约60岁。康熙年间已在太医院供职。雍正元年湖广总督杨宗仁患病,雍正帝派他去诊治,并在杨的奏折上批“赵士英是朕深知的好大夫”。赵去湖广不仅仅看病,还带去了密旨。八年被任命为院使后,即以顺天府全体回民的名义上折谢恩,署名为“回民太医院院使兼光禄寺卿臣赵士英。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何故,不到半年即被撤职。著有《冈志》一书存世,是一部记载北京回族聚居的牛街地区情况的志书,所叙时间为康熙末至雍正初。是书对研究北京回族史参考价值颇高,且作为专门记载一个民族聚居地区的街道志,在清代方志中也是仅见的。嘉庆年间,即有手抄本传世。 刘裕铎,在《冈志》中即有记载:“刘裕铎,字铺仁,裕锡从弟,精医学,充太医院吏目,后补知州。”志中仅有早年活动记载,其后在清代档案中却有不少。乾隆五年《上谕档》中就记载为乾隆看病。是年“三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今年二月,朕躬偶尔感冒,陈止敬、吴谦、刘裕铎敬谨调理,甚属勤劳。今朕躬全[痊]愈,且奏效甚速。陈止敬、吴谦、刘裕铎著授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在西周时就实行医生考核制度,但到了明代考核制度已有名无实,至清代则更加松动,考核不严以致庸医遍生。清、民国时期,中医整体水平不容乐观,许多医士是传统的师徒相授,并未接受正规医学教育,更有甚者是不知来源的医家操持医业。复杂的来源无疑导致中医整体水平低劣。就成都而言,正如傅崇矩在《成都通览》中所言:"医[1]无上等者。即中等之医,亦不多觏。"鉴于医士水平低下,有庸医误人之忧。晚清有识之士提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医学在晚清中国的逐渐传播,西医书刊开始大量出版.1871年,由海关医官贾米森(Alexander Jamieson)主编,以英文出版的《海关医报》(Medical Reports)在上海正式创刊,这是我国西医期刊的嚆矢.《海关医报》平均每半年出版一次,旨在记录中国通商口岸地区的疾病和医疗情况,并将它们置于当地社会背景上加以分析,是研究晚清时期浙江医疗社会史发展的珍贵档案资料.目前,《海关医报》在学术界很少被使用,其研究空间还很大.本文将分三个部分,分别对《海关医报》中有关浙江的部分进行概述,分析医官们对晚清浙江地区疾病进行统计的一些情况,总结它作为历史档案资料在研究晚清浙江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明太祖实录》稿本保留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月至六月的内容。"稿本"中存在大量同音异字的情况,应属不熟悉明初情况的抄手"听写"而成。其记事顺序和通行的《明太祖实录》十分接近,但使用语言口语化色彩明显,书写格式留有许多明代起居注和钦录簿的痕迹,对燕王朱棣也不避讳,因而可以推断为建文帝时期的《明太祖实录》或其初稿的抄本。明太祖欲择立燕王一事在"稿本"与通行的《明实录》中均有记载,对比分析《太祖皇帝钦录》中明太祖的思维脉络,从逻辑上可以证实此事的真实性,这无疑对明初政治走向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王铭 《兰台世界》2001,(1):29-30
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公文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现以清代档案中《户部勘合》一则为例,加以剖析.(说明:原件为版印件,竖写.现改为横排;并分段、标点.)  相似文献   

6.
正庚辛之乱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历史时刻",几乎在所有的经典叙述中都会提及。那么作为事变聚焦点的北京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本文以"仓猝出宫:慈禧太后携帝西逃出城路线"、"督抚转圜:从攻占到开献"、"京官:走与留的分野"、"百姓与拳民:天气作用下的身份转换"四部分,勾勒出历史瞬间的几个画面。一仓猝出宫:慈禧太后携帝西逃出城路线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清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猝间携光绪帝出宫西逃,由此开始了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流亡播迁生涯。关于两宫的出城路线,时人记载至少有三种说法:(1)出德胜门。如朱寿朋《光绪朝东华  相似文献   

7.
<正>9月16日,"巩天民同志档案资料捐赠仪式"在辽宁省档案馆隆重举行。辽宁省档案党组书记、局(馆)长赵焕林代表省档案局(馆)向巩天民的儿子巩国威颁发了收藏证书。巩天民同志,河北省临榆县人。他长期以沈阳金融界名流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革命活动,为马列主义在沈阳的传播和中共沈阳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皇帝进药用药底簿记载历代皇帝的脉案、病情、用药等重要情况,由内务府敬事房太监根据御医每日诊脉记录和所开药方誊抄汇集而成。此册《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详细记录了同治皇帝自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三十日下午得病直至十二月初五日夜病亡前后37天间的脉案以及御医李德立、庄守和等人所开106副药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雍正五年,原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家人安图家产被抄没,其中仅白银即逾二百万两。事后,天津盐商安凤家人何智杰的家人陈顺、太医院医士齐殿玺等分别得知安图入官房院内还埋藏有大量白银,便立意刨挖。乾隆五年,刨银事发,陈顺、齐殿玺等俱被违治罪。本专題史料收录了馆藏内务府奏案中奏折两件,记录了陈顺、齐殿玺等偷刨银两的细节及对这一案件处理的始末,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尤其是对当时小市民的心态及他们得银后买房置地等情形,反映尤为详细,颇有一些可以引人深思之处,希望能对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明代贵妃的宝印,《明史》《明会典》与《万历野获编》等史籍记载皆有不同。明初,贵妃只授镀金银册与金印。宣德元年(1426年),特赐予孙贵妃金宝、金册,但此事仅是特例,贵妃授宝并未成为定例。本文拟对相关史料进行考释,以廓清明代贵妃宝印之史实。一关于明代贵妃授予金宝的不同记载有关明代贵妃的宝印,《明史·后妃传》载"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  相似文献   

11.
元代官方十分重视刻书。早在元代刚刚建立的时候,就把宋代府库书版一抢而光,并从江南招募了不少刻工,据记载; “宋降,伯颜命(张)惠与参知政事阿刺罕等入城,按阅府库版籍,收其太庙及景灵宫礼乐器物、册宝、郊天仪仗。籍江南民为工匠凡三十万户,惠选有艺者十余万户”。这些工匠之中,就有不少刻字匠人。刻字匠世代相袭,在官府各局、院中服役,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元代中央官刻有兴文署本、广成局本、太医院本、太史院本等,其中以兴文署本最为著名。兴文署“秩从六品  相似文献   

12.
<正>1901年9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异常耻辱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吐血——据医官记载:"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还在病榻上的李鸿章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挑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分志和地图中的常见问题及质量要求。一、分志中常见的问题分志是县、市、省志等志书的主体。它不但要做到简明扼要、正确无误.还应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以保证记载的广泛性和系统性等。现常见的主要问题如下: ①重要遗漏。突出表现为"横多缺项"、"纵常断线"。有的县(市)志不但缺  相似文献   

14.
"堕民"这个历史名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从一些老人的言语中偶尔听到,如今仅能从古籍中略见端倪.堕民是浙东一带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就在于堕民虽作为一个群体,却被排斥在"四民之外",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历史上,浙东一带如慈溪、奉化、绍兴、宁波、上虞、萧山、镇海、象山、定海等诸市、县(市、区)都有堕民的身影,而绍兴又为浙东堕民的聚居地,"据19世纪40年代调查统计,绍兴县约有3万余人,其他地区约2万余."①鲁迅先生曾有一文<我谈"堕民">.舟山历史上也有叫作"堕民"的人群,而且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5.
宁波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口岸.为了对这些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北宋起,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宁波设立有关职能机构.宋代称明州市舶司,元代称庆元市舶司.明初,"浙江设市舶提举司,以中官主之,驻宁波."[1]清初厉行海禁,康熙平定台湾后,开放海禁.允许"山东、江南、浙江、广东各海口除夹带违禁货物照例治罪外,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其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2]随后在宁波设立"监督浙海关钞",简称"浙海关",管辖范围为浙江全省的海岸以及河流所及的腹地.  相似文献   

16.
一广东的海外贸易起源很早,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经略南越,番禺(今广州)已是犀角、象齿等物的集散中心。到了汉代,番禺也是这些特产的集散地。集散于番禺的商品大都是从海上运输来的。最早、也最明确记载广东海外贸易的是《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  相似文献   

17.
张会超 《档案与建设》2005,(4):47-49,40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世称“三保(宝)太监”,是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界纷纷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其中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郑和航海图的问题。笔者不揣孤陋,试对郑和航海图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唐中期书家邬彤,师从于张旭,与颜真卿是同学,又曾是著名书家怀素的老师,因此当时应该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史书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详,至今又无片字传世,已经逐渐为人所淡忘。今略加考证,以见其实。一、邬彤的身份邬彤其人,不见于唐史之记载,"茶圣"陆羽所撰《僧怀素传》(见于《全唐文》卷四三三)中对邬彤的情况有所记载。相关部分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兰台世界》2016,(Z2):130-131
<正>一、"三龄二历一身份"的认定1."三龄二历一身份"的界定。干部档案中的"三龄"指年龄、工龄、党龄,"二历"指学历、工作经历,"一身份"指干部身份。它们是反应干部基本情况的重要信息,是组织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2.对"三龄"的认定。(1)年龄:对年龄的认定是以档案中最早形成的材料记载时间为依据进行认定。(2)工龄:对工龄的认定是依据档案中的职工登记表、招生政审材料、录(聘)用审批表、应征入伍登记表、毕业生  相似文献   

20.
由宋人记录与建构的钟馗文化程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以前关于钟馗的文献记载仅存零星片段。史书中记载了南北朝时期有钟葵(馗)、辟邪、白泽为名或字者数例,通过名与字的互文关系与类比分析,推断在其所处时代钟葵(馗)的本体为神兽,当时有以仙佛神鬼鸟兽为名字的风气,其中寄寓有特别的意味。敦煌文书中有"中(钟)夔"的写法,"夔"为虚(耗)鬼,也是神兽,与名字中钟葵(馗)的神兽观念相契合,而且作为"鬼"的属性一直保存在后世的钟馗故事版本中,由此推断,钟馗的起源可能来自于"夔"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