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大多数的中国文人来说,隐逸都是一种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美丽、恬静,充满诗情画意。因此数千年来,隐逸都是中国传统文人热衷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有人从纷乱、烦恼的生活中逃出,走到深山密林之中,寻求庇护和宁静,体验"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的滋味。他们有的隐于诗,  相似文献   

2.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政治的束缚与价值取向的变迁等各种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超逸、自然的生活方式,崇尚精神自由。元代是由异族统治的王朝,因此在政治政策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族人在朝廷的发展之路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使他们放弃了自身的民族责任感,选择了隐居生活,并且将情感寄托于画作之上。吴镇可以说是元代隐逸思想的代表,其所描绘的"渔隐山水"表达出自己内心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感。本文便以吴镇的"渔隐山水"图式为例,来探讨"渔父"形象及其笔墨语言内涵。  相似文献   

3.
清朝文事极盛,学者、诗人、画家、书家之多,超迈往古。从文献事业来说,清朝在封建社会中,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藏书、刻书、校书成为一时风气。朝廷开馆征书、刻书、编书、校书,首先起了带头和奖励的作用,流韵所及,藏书家、刻书家、校书家遍地皆是,稍涉学之人,无不以藏书、刻书和谈论版本、目录、金石、雠勘之学相竞尚,文人学者也以不懂这些为耻。  相似文献   

4.
王文治是清代中叶"帖派"书家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享有盛誉,其书法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王文治书法的来源和取法,然后从行楷书、行书、草书三个方面对王文治的书法成就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秀珂 《今传媒》2020,(2):141-143
古代中国文人画家地位的提升是建立在晚唐书画评论家、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书画评论家、美术史家以"画史""画记""画评"等方式,对画家尤其是非职业性代表画家地位的辨解评判支持之上的。通过对绘画社会政教、伦理等价值的强调以及与书法、士族文人的联系性,来提升中国画家在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也促使宋代以后以士族读书人为代表的"文人画"与作为职业身份的"匠画"在精神和意义上进行了分离,从而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文人"画家地位。  相似文献   

6.
晚明是一个政治腐朽,商业奢靡,社会阶层趋于混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文人因难以施展政治抱负,又新富之流附庸风雅而文化地位受到挑战,逐渐将精神寄于自然。由于不愿远离都市生活之便,文人提出"市隐",造都市园林。为在"壶中天地"间实现自然人文的统一,文人以文入器,设计出古朴自然的家具以呼应园林环境,并在此过程中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故宫博物院藏石涛作品为例,对石涛的小楷、隶书、行书的风格特点及来源进行解析。石涛小楷上溯钟、王,旁及倪瓒,又能自出新意,有"质"与"妍"两种面目;其题画诗中多用隶书,一改前人师法魏晋以后隶书的方式,直接学习汉碑,有粗细之分,表现出鲜明的金石趣味,是清代碑派书风的先行者;行书中多见隶书笔意,于二王、颜行之外另辟蹊径,开汉碑行书流派之先。文章还对石涛作品中的杂书卷册样式、粗笔与细笔的技法表现等问题进行具体讨论,指出故宫博物院所藏石涛书法的基本面貌和艺术特色,展现了石涛在诗、画之外,还是一位诸体兼擅、风格多样的书家。文章还结合具体作品的用笔与形式特征,揭示石涛作品中诗、书、画之间的融通。  相似文献   

8.
邵点为清初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之友,圣叹晚年创作《春感》组诗,即由邵点转述顺治帝对《才子书》的关注和评价引起,邵氏亦是组诗预设的"对话者"、圣叹认可的知音者之一。前此研究成果对邵点名、字的著录有误,对其生平经历亦缺少专门考述。邵点以太学生的身份长期留滞京城,其生活境遇可视为当时同类文人群体的一个缩影,对其交游活动及相关细节的勾取复现,有助于深入了解入清后漂泊京师、不甘隐逸又苦无出路的若干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金圣叹《春感》八首诗,表现出其晚年希望才华得到施展与"平生性不求闻达"的矛盾,客观上参与新朝文化事业与主观上"心识松枝保岁寒"的纠葛。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证了<谭元春集>中的六十六位复社成员,由此论证作为活动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文学派别竟陵派和政治性文人社团复社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而探讨明末之所以出现"天下盖知宗竟陵"文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的创作,是受其本身艺术发展规律的规定和制约的。这就是:它首先表现为对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和继承;其次便是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艺术观的不同审视角度和对传统文化艺术承继的态度进行流派的划分。大致说来,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类型的,也就是纯古典的。这一流派的书家,一般传统文化学养深厚,钟情于占人,在个人的艺术风格上,无意于刻意追求与创新。第二种是创新派。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当代书坛上的中青年书家。这一流派的书家,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在汲取前人优秀的文化养料的基础上,强调个性,表现自我,追求创新。第…  相似文献   

11.
“慎言”是儒家传播思想的一部分。“五常”[1]——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通过对言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约束,规定了儒家“慎言”[2]传播思想的内在属性。儒家思想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体系,其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要求君子言论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学人研究、学史研究和学论研究是构成档案学研究的三要素,三者相辅相承,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只有进行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人才是档案学人。研究中国档案学人具有四个意义:对档案学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档案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把对档案学人的研究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一个特殊视角;对档案学人的研究能够评估和定位档案学术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国档案学人,是打造中国档案学派的重要路径。研究中国档案学人的四个路径,即"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群体研究"和"学术著作评价"。  相似文献   

13.
晚唐李涪深谙礼制并拥有"周礼库"之美誉,《刊误》便是其针对当时礼制沦丧所著之书。文章对李涪生平事迹与《刊误》一书版本进行考释,分析其史料价值,认为此书不仅史源近真、反映现实,又能补史之阙,是如今学界研究唐代礼制及社会习俗不可多得的史料来源。  相似文献   

14.
顾之逵是乾嘉时代的著名藏书家,"藏书四友"之一。他与黄丕烈、顾千里、周锡瓒、袁廷梼、钱大昕、焦循、段玉裁、钮树玉等当时的著名学者、藏书家有密切的交往。研究顾之逵的意义在于:揭示他在诸多宋元善本、明清抄本递藏源流中的位置;彰显他"与众共之"的分享精神;有助于全面地、历史地认识藏书家群体,实现进入"过程"、还原"场景"的藏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相关史料记载为依据,对《扬州州学藏书楼记》进行了详细解读,着重分析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人物及其与扬州州学藏书楼之间的关系,考察了扬州州学藏书楼修建的原因、结局与战后的重建,探讨了该文撰写的缘由及其流传情况。认为"藏书楼"一词并非近代术语,早在南宋就已出现。图1。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初创时期的皖省藏书楼、湖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等为例,对近代图书馆社会捐赠活动的发轫进行阐述,概括出垂范、传承、寄存、呈缴、退款等目标下的捐赠方式,并从激发人道价值与博爱精神等方面分析图书馆捐赠事业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沈燮元先生的学术生涯,表达了对老一辈学者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8.
青番茄图书馆于2010年8月成立。它以"实践阅读的一切可能"为理念,提供"免费借书,送书上门"的借阅服务,开发了"每企一馆"、"每园一馆"、"每校一馆"、"老年阅读"、"书托邦"等多种运作模式。其服务中多处体现创意之举,如推出书袋、阅读尺码、大学生读书履历卡、果实计划等活动。这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开免费借阅的网络图书馆之先河,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  相似文献   

19.
从现有资料看,采访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而不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序》;朝报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王禹偁称的《小畜集》。邸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到宋代时已经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报纸了。  相似文献   

20.
论文考证周永年与李文藻、桂馥、纪昀、翁方纲、程晋芳、卢文弨、章学诚的交游活动,并从"交游"视角揭示周永年文献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