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窥园图记》是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王鸣盛为经学家费玉衡《窥园图》所作的题记。记文由王鸣盛口占、江声篆书并作附记。民国年间,图、记分散,而《窥园图记》为沈兼士先生所得,分请当时流寓或定居北京的学者题跋留念。图画明志是中国文人表达志向、陶冶性情的传统方式,因之而产生的大量题跋,又体现了文人群体之间的学术交游。《窥园图》引用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典故,表达乾嘉学者修养身心的意愿,因此在当时不仅王鸣盛、江声有此题记,钱大昕同样也题诗唱酬。这些作品以一种优雅、闲适的形式反映了乾嘉学者在严肃的著述之馀生动的学术情趣。此后民国学人的题跋,无疑又是对清代学术风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拓黄文节公《此君轩诗》刻,原诗作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是黄庭坚题祖元大师居所此君轩之作,后被祖元摹勒刻石于轩中。黄庭坚贬谪戎州期间,共作过三首《此君轩诗》,同韵同调,所赠亦均是祖元和王庠二人;但因诗作产生时间与书写赠送时间不同步,摹勒上石及黄庭坚诗集编订所据底稿不同,故三诗的写作年代颇为混乱。本文先从文献、书法碑刻以及黄庭坚与祖元和王庠之交游着手,厘清三诗的写作时间和顺序,进一步考察此君轩三诗的墨本和拓本流传情况。国博所藏宋拓本是黄庭坚三诗中唯一保存的宋拓本,弥足珍贵。元符年间是黄庭坚书法创作的黄金时段,存世黄书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作品创作于此时,且三诗题跋丰富,不但包含着书法见解,还反映了黄庭坚在戎州期间的交游和人情世故,为我们全面了解黄庭坚书艺与书法见解提供了最直观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山东博物馆所藏罗聘《烟雨归耕图》,是以波臣派画家戴苍所画朱彝尊小像为母本的临摹之作。原作曾因朱彝尊在文人间的影响力而引人注目,但流传经历已难考证。本文根据画上题跋和文献记载,推知原作曾由乾嘉时人钱楷收藏;并探讨临作的绘制时间、背景和流传经历,其应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罗聘辞京南归之际,应翁方纲之请而临,历经翁方纲、曹振镛、李鹤年、李玉棻及山东省立图书馆收藏。它既是了解原作的重要参照,也是清代文人、画家诗画交游的珍贵记录。  相似文献   

4.
上海图书馆藏俞樾《春在堂诗稿》五卷系其著作《春在堂诗编》前五卷上版付刻之底本,稿本中有二十一题25首诗为俞樾诗歌创作中从未刊布者。这些诗篇与刻本《诗编》、《佚诗》等所保存的作品结合起来看,能更加充分地反映俞樾的人生经历与交游情实,同时也为俞樾年谱的编定提供了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张玉洁 《今传媒》2023,(10):85-88
在晚明江南“旅游热”的背景下,苏州文人士绅与定慧禅寺僧人展开了密切的交游活动,钱榖的《定慧禅院图卷》即此中一环,他们重新建构了定慧禅寺的文化形象,同时塑造了文人自身的高雅品味。本文以钱榖《定慧禅院图卷》及晚明苏州定慧禅寺为中心,分析了绘画风格、画上题跋印章等信息;同时,结合地方志、诗文集等史料,重点考证其中的交游活动,还原此画产生的具体语境,旨在从艺术史的角度丰富关于晚明文人佛寺旅游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翟艳芳 《图书馆学刊》2014,(11):104-107
明朝遗民文人顾苓在明亡后隐居苏州塔影园,其著述所存不多,且多以稿本、抄本形式流传。大连图书馆藏《塔影园集》抄本二种:一为陈乾题跋本,一为章钰题跋本,这两种版本的《塔影园集》均不见于各家书目著录。  相似文献   

7.
《元音遗响》收录了元末三位江西诗人胡布、刘绍、张达的作品,三位作家生平经历罕见史书记载.《四库全书·元音遗响提要》中,根据诗歌内容对作者生平略作稽考,失于简略.今从元明之际文人作品、《明史》以及地方志所载材料中,对其中两位作家胡布和刘绍在元末明初的政治活动进行稽考.  相似文献   

8.
宋末元初之际,大量御府书画珍品流落民间,促进了元初收藏市场的活跃。特别是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私人收藏家,如周密、王子庆、戴表元、鲜于枢、张受益等,王子庆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王子庆,宋末元初浙江钱塘人。家藏颇富,与周密、鲜于枢、戴表元、汤垕、赵孟頫等文人皆有交往。其收藏情况在周密《志雅堂杂抄》、《云烟过眼录》,鲜于枢《困学斋杂录》,赵孟頫《松雪斋文集》,戴表元《剡源集》,汤垕《画鉴》中均有记载。本文结合这些著作,对王子庆交游情况及书画庋藏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曲》序康金声1997年12月,天地出版社推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诗词精品·名家编注》丛书,计有《先秦两汉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唐五代词》、《宋诗》、《宋词》、《元明清诗》、《元明清词》、《元明清曲》、《近现代诗词》10部专书。该丛书...  相似文献   

10.
清朝建立后,经过顺治和康熙初期的过渡,国家日趋承平安定。到康熙中期,满人汉化的程度加深,涌现出一批热衷于汉文化的宗室文人群体,在清初艺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博尔都便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人物之一,他与汉族文人名士往来频繁,交游唱和,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无形中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前人文献对他的记载往往一笔带过,并多有舛误之处。因此,本文从文献考辨入手,分析文本异同,纠正前人史料谬误,对其生卒年、爵位予以确认。再结合《问亭诗集》与传世作品,以图史互证的方式,力图生动地呈现博尔都与汉族文人画士的交游情景与生活状态,并对其所藏作品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11.
《马祥麟专刊》是一种颇为少见的的北方昆曲花谱,由客居天津的文人吴子通于1933年为昆弋伶人马祥麟制作,现仅见二期。其内容以诗词酬唱为主,对马祥麟的演艺起到褒奖与广告的作用,帮助马祥麟从普通伶人上升为昆弋名伶。与晚清的花谱制作者及"同好"群体有所不同,其流通方式不再是通过书商与市场,除花谱的制作之外,更借助于报刊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征诗与诗文酬唱的形式来构成一种"放大的花谱"。花谱的制作者吴子通,虽然并不具备"捧角"的"硬实力",但是通过天津城南诗社这一文人群体的人际网络与文人雅集的运作方式,组织花谱的编撰、制作与传播。《马祥麟专刊》的制作过程,不仅呈现了昆弋在彼时的处境、其赞助者的阶层及其运作方式,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花谱传统延伸至民国的样本。  相似文献   

12.
蒋晖 《档案与建设》2017,(12):59-63,55
《真赏斋图》是明代吴派画家文徵明的代表作.文氏两次以真赏斋为题展开创作,两幅作品中真赏斋室内外景物呈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创作意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比较嘉靖二十八年与嘉靖三十六年两幅图卷中器物陈设、家具样式、人物关系的变化,结合文徵明的创作思想及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文人群体的身份特征,能够看出文徵明对传统文人雅集绘画模式的突破、对文人身份理解的视角转变.通过辨析文氏借由器物塑造具有个性化、差别化的明代文人形象的意图,从而探究器物对于明代中晚期文人身份建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是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的南宋禅画《潇湘卧游图》中的全部题跋。目前,该画上现仍留存9条南宋人的题跋,5条明清人的题跋,另有1条南宋人的题跋散佚,但载于《石渠宝笈初编》。题跋保留的完整性,留下了丰富的资料。经由9条南宋人的题跋,可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南宋时自上而下的修禅风气,非但使士人居士与禅师之间相互形成了紧密的关联,还使士人之间多有结社交游。第二,《潇湘卧游图》中的禅意,使南宋居士们阐发无穷,显示出深厚的禅学素养。第三,题跋中的南宋士人,并非交游圈中的画家或收藏者,而是围绕着禅社而结交的社友,对禅意的探究多过对画意的欣赏。自明代之后的题跋,则如今天常见的样貌,主要围绕鉴定、鉴藏展开论述。各种语境的题跋,生动地呈现出了不同时代和身份的士人之兴致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的是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的南宋禅画《潇湘卧游图》中的全部题跋。目前,该画上现仍留存9条南宋人的题跋,5条明清人的题跋,另有1条南宋人的题跋散佚,但载于《石渠宝笈初编》。题跋保留的完整性,留下了丰富的资料。经由9条南宋人的题跋,可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南宋时自上而下的修禅风气,非但使士人居士与禅师之间相互形成了紧密的关联,还使士人之间多有结社交游。第二,《潇湘卧游图》中的禅意,使南宋居士们阐发无穷,显示出深厚的禅学素养。第三,题跋中的南宋士人,并非交游圈中的画家或收藏者,而是围绕着禅社而结交的社友,对禅意的探究多过对画意的欣赏。自明代之后的题跋,则如今天常见的样貌,主要围绕鉴定、鉴藏展开论述。各种语境的题跋,生动地呈现出了不同时代和身份的士人之兴致所在。  相似文献   

15.
资讯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再现"甲午战争全面公布所藏4500余件档案来源:新华网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清宫甲午战争档案进行了系列开发,将清宫所藏4500余件甲午战争档案全面整理公布,为正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历史不能忘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展》提供40件甲午战争时期的档案,影印出版的《清宫甲午战争档案汇编》50巨册也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16.
《艮泉图咏》记录了嘉庆末年(1814年至1815年间),寓居广东广州、江西南昌、江苏苏州等地的五十位文人,为广东顺德人黎应钟的艮泉别业绘图题咏的雅事,生动地呈现了19世纪初一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书画雅集。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其产生之过程,发掘其历史物质性,还原这些图像和文字产生及传播的本貌,重构其时跨地域文人(包括画人、诗人、仕人等)书画交游的情景。黎应钟以颂赞艮泉这一主题征画索题,使几地文人诗文、书画的风格特点和差异立现。围绕12幅风格各异的画作,本文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域的画风差异及其相互影响。尽管这次雅集将岭南文艺向省外传播,并使岭外文艺向南推介,但是岭南画人的影响力仍主要局限于本地。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日访得清初文人范国禄编纂的《狼五诗存》,这是通州地区诗歌总集的开山之作。是书遵循"以人存诗"、"以诗存人"的双重标准,辑录了该地宋代以至清初231位诗人作品,规模庞大,体例明晰,多维度呈现了通州地域诗歌发展状貌和诗人群体图景。同时,《狼五诗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范氏阐幽发微,救亡辑佚,保存了通州地区文人大量信息材料,其富有广度与深度的文献收辑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韩旭  晏选军 《图书馆杂志》2022,(8):84-92+127
玉山雅集堪称中国古代文人倡和的典范,所处吴中之地是元末重要的文学中心。以玉山雅集为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Ucinet)和可视化(Gephi,QGIS)方法,从数字人文视角考察吴中文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力图呈现文人交往的全貌与特征,进而揭示他们的创作对元末文学思潮演进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文人交游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的圈子化特征;雅集诗会客观上推动了铁崖诗风在元末文坛的传播;玉山模式对后世文人的人生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书画藏品之一。记载《溪山雨意图》相关信息的古籍文献约有27种,涉及题跋、铃印、评赞、记事等多个方面,角度不同,详略各异。文献记载最多的内容是题跋。国家博物馆藏本有黄公望自题、王国器跋、倪着跋三种,另有乾隆题诗一首。而文献中还记有张丑、陈嘉言、朱之蕃、李肇亨的题跋,均为国博藏本所未见。各文献所记载的题跋文字也多有异同。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溪山雨意图》的铃印和尺幅,亦与国博藏本存在异同。这些都是考察《溪山雨意图》传世版本的重要线索。由于文献所载之《溪山雨意图》差异较多,很难理清版本脉络,但可与国博藏本进行比较研究。此外,有些文献还记载了有关《溪山雨意图》的评介、诗赞和记事,这些都是研究《溪山雨意图》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0.
徐(火勃)(1570—1642)红雨楼题跋,辑录者四家。康熙五十八年(1719)林佶手抄一百四十余条,惜未刊行,仅有传抄本。嘉庆三年(1798)郑杰据所藏徐坳手稿,刊印《红雨楼题跋》,收入《注韩居丛书》。及至清季,缪荃孙(1844—1919)并合林、郑二家辑本,改题《重编红雨楼题跋》,宣统二年(1910)赵诒琛(1869—1948)收入《峭帆楼丛书》。近岁沈文倬以缪辑为底本,校以上海图书馆所藏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