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而组成,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2  相似文献   

2.
从武夷山城村的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和城门遗址,探究其当年的繁华和汉代闽越国的城邑建设,它们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融进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利用地方材料和因地制宜的营城手法,充分体现了闽北远古时代闽越人民创造的建筑艺术和灿烂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集安作为高句丽国都长达四百二十五年,成为高句丽历史上用时最长的都城.即使在长寿王迁都平壤之后,国内城仍被视作“别都”,地位十分重要.集安作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数百年,使集安郊外至今仍保存着一万余座金字塔式的墓葬,其中包含着众多王陵.自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学术界对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的研究愈益深入,并伴随着一系列新的考古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集安高句丽碑的发现.文章拟对本世纪以来我国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考古新发现的研究现状予以系统整理和评述,并对集安高句丽遗迹遗物所反映的高句丽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福州市晋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荣春副研究员撰写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9个部分 ,依次是 :闽越地区的原始居民及其遗址、闽族及其文化遗址、闽越族与闽越国的兴亡、闽越国都城研究、闽越国都城在今福州、冶城的地望、武夷山城村汉城等遗址、闽越国文字、闽越国灭亡后福州城池的变迁。这是黄荣春副研究员继《福州市郊文物志》、《福州摩崖石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广收博采 ,史料详实 ,厘清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许多学术谜团。有助于人们更加明显地认清闽越历史与文化源流的发展脉络 ,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  相似文献   

5.
从《周礼.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制到明清北京城,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制度的变迁,其一脉相承又变化诸多。同时,其都城规划与皇帝及其大臣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政治制度的密切相关,或者说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是控制。文章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变迁,剖析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成因及其对都城规划的影响,尤其就《考工记》所述的周王城制度与曹魏邺城规划运两条线索所内涵的政治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6.
历年来有关闽越国(公元前202 年至公元前110 年) 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该时期丰富的建筑遗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而且还发现了王城、要塞、宫殿、官署等建筑遗址。 闽越国时期建筑是吸收中原汉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其中的若干因素,诸如杆栏式建筑、木骨泥墙、河卵石铺砌地面等不但未因闽越国灭亡而消失,而且流传至今,成为福建乡土建筑区域文化特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西汉闽越王城地望之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闽越王城地望之争,历经近80年的争辩,有浙南说、福建福州或浦城说等等,今从古代典籍、配合考古资料,并用新的史学视野来分析,则西汉闽越王城地望当在今福建武夷山,从而破解这一悬案。  相似文献   

8.
休屠王城比考陈作义休屠王城是匈奴占据河西走廊时建筑的少数古城之一。汉有河西后,曾以此城置休屠县,并为北部都尉治所,可见其地理军事地位之重要。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对于它的具体位置,人们已渐渐有点漠然了,有人以为在今武威市四坝乡三岔村,有人以为在今民勤县...  相似文献   

9.
《甘肃教育》2008,(4):F0004-F0004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遗址于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在徐则臣的长篇小说《王城如海》中,"雾霾"出现的频率很高,体现在作品中城市生活的点滴碎片中。作者通过"雾霾"这一意象,展现了大城市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表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城乡鸿沟与阶层差距,关注了当代人们的精神焦虑和道德自省。王城"雾霾"所隐喻的,不仅是自然之霾,还是社会之霾、时代之霾、精神之霾。  相似文献   

11.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12.
《乐纬》在七经纬中是比较特殊的。《乐经》丢失后,《乐纬》所依据的文本变成了《周礼·大司乐》和《礼记·乐记》。据现存资料来看,《乐纬》对二者的阐释主要集中在五声论、八音论、古乐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汇及语法特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江流域的粤语是一座尚待开发的方言富矿,其词汇、语法特点有不少值得注意之处:词汇的存古性、构词特点以及与近代官话、古百越语和闽语有较密切关系,语法方面与广府片粤语有若干差异,如词缀运用的不同、代词系统的特色以及体貌助词、语序等方面与广州话存在微妙差别。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所示,古越地有着同中原文化一样发达的文明,越文化与东夷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姑蔑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越文化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闽粤赣边区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是汉民族客家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闽粤赣边区盐粮问题由来已久,粮食方面,闽西、粤东均缺粮,赣南盛产粮食。食盐方面,当时食盐由国家统销,汀食福建盐,赣南食淮盐。而潮盐优质廉价,汀、赣二州百姓,都喜食潮盐。盐制的不合理和粮食分布的不匀称的状况构成了闽粤赣边区的盐粮流通。清代闽粤赣边区食盐贸易频繁,米盐贸易成为闽粤赣经济区域商品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该经济区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闽粤内陆地区有许多崇奉海神的妈祖庙,有人认为其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商人和船工,然而,仔细分析建庙原因,可发现它们有部分是因航运的需要,有部分是因林姓的移民关系。虽不能排除有其他理由如"显灵"、受到妈祖恩惠等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真正把妈祖信仰传播到闽粤内陆的主要力量应是航运业和林姓移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越王差徐戈》铭文是目前所发现的记载苏州地区名“姑苏”较早的文献资料。对铭文进行汇释并就“得”“居”“居乍金”“司”的用法及“先王”所指进行讨论。越王翳迁都吴地,越王差徐承袭之并都于姑苏,其原因与越国北上扩张与齐国势力南下的冲突有关。铭文中的“姑苏”可能在今天苏州城西,其可能并非越国新建而为沿用春秋时期的木渎古城而来。由木渎春秋城、越王差徐城至秦汉以后苏州城址的变迁来看,前两者均在今苏州城以西,表明苏州早期地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西至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据可信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民族资料,运用划段、倒推和古文字学知识,考辨岭南越族来源可知:广东马坝人距今约12.9万年,历史最为悠久,可能是越族主体。后从原始群末期至战国时期,越人进化是连续的,越族可能是本地起源的土著居民。百越支系之间的越人是往来流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缪钺治学的特点是文史双栖、古今贯通。他在古典文学、古代文献、中国古代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与其他当代学者不同的是,他在诗词创作、论著写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