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结束时,有一听课教师很幽默地说:“我听了一天的课,‘感动’了一天,回去继续‘感动’。”乍一听以为是这位教师是多么的多愁善感呢!其实,“感动”是这一天里各位执教教师的一种风格、一种格调,也是时下大家的课堂中最流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结束时,有一听课教师很幽默地说“:我听了一天的课‘,感动’了一天,回去继续‘感动’。”乍一听以为是这位教师是多么的多愁善感呢!其实“,感动”是这一天里各位执教教师的一种风格、一种格调,也是时下大家的课堂中最流行的两个字。如一位教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过程里就是这样一次次地提及“感动”两字的:引导谈话,导入新课,初谈感动;理清故事,选择学习,自悟感动;引导交流,重点体会,深悟感动;课外引入,深度拓展,深化感动;说写结合,提升情感,内化感动。(当然不是说这样的设计不好)又如另一位教师设计的《夏日绝句》,他的设计意图里也是围绕着“感动”两字而定的:诗词中的感悟成语中的感悟,典故中的感悟,人生中的感悟。再如一位教师教的《詹天佑》无论是在他的导语里,还是在他的过渡语中,都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感动”两字。无论是在他的穿插语里,还是在他的结束语里,都有“感动”两字出现。导语里,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这种挺身而出的壮举,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深深地感动,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次。穿插语里请你告诉大家,是什么让你感动了你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将你的感动表达出来吗?如果让你从句中挑一个词说明詹天佑为...  相似文献   

3.
李佳怡 《作文》2023,(10):16-17
<正>这个令我感动的陌生人曾是让我害怕和厌恶的人,但在此时想起他,我心里却满是敬佩和温暖。那天,白沙口大榕树下,有几个孩子正在你追我赶地玩游戏。突然,不知是谁大喊一声:“你们看!那个‘傻子’又来了!”大家好奇地往后一瞧,就闹哄哄地拍手唱起来:“村里有个大‘傻子’……”  相似文献   

4.
感动的3个字     
佚名 《良师》2010,(1):60-60
丽丽今天早上来上班时对我说:“你知道吗?我老公昨天对我说了3个字,让我感动得不行!” 我一听,就知道她要告诉我哪3个字了,就说:“不就是一句‘我爱你’吗?看把你感动的!” 谁知她一摇头,说:“老土了吧!昨天我过生日,老公拿给我一张银行卡,并对我说了3个字‘使劲刷’。”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课内素描?“叮铃铃——”上课了。一位女教师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动作素描’。我当‘演员’,‘演出’的内容是‘寻找钢笔准备点名’。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我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态,然后把这个片断写下来。”接着,教师两次逼真地表演了自己设计的动作。“我的‘表演’都看清楚了吗?”  相似文献   

7.
“所有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起程……”一种难言的感受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是一种共鸣,又抑或是勾起了某种幽邃的记忆,我知道这种感受是感动。繁重的学业,已经使我很久不曾感动了。今天,我却为一首诗歌,为席慕容的这首《青春之一》所感动。“……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这是席慕容的青春的起程。我第一次与“青春”的“亲密接触”是在一次家人聚会上。家人谈到了表姐的青春美丽。“青春?”我眨巴着眼睛,“表姐,我也要‘青春’。”家人显然把我当成了不懂事的小毛孩,表姐只是笑着说:“你长大…  相似文献   

8.
有位年轻的“老教师”,尽管刚刚30岁出头,却已有十多年的教龄。有一次,他伤感地对我说:“像我这种年龄的教师已经‘没戏’唱了,转眼就过35岁,一过35岁,即转入中年教师的行列,再也无缘各类教育教学评比,教育人生就此平淡而过。”  相似文献   

9.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一天,儿子看完电视后上楼来, 嘴里不停地说着:“太感动了!我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感动。于是儿子向我说起了电视里面看到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足球队队员,他的姐姐死了,他日夜思念着姐姐,茶饭不思,沉默不语,整天闷闷不乐。一天,他一个人到外面去解闷,刚好他的教练去找  相似文献   

11.
一次,讲授完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走出课堂,就有同事不解地问我:“……为何要把文章作者和背景介绍安排在课文教学环节的后段?”我说:“语文教学是不应该太程式化的,尤其是散文教学。教学这样一篇美文,我第一要做的是先把学生引领到‘故都的秋’那美的意境中去,只有从‘最美’处切入,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调动思维,更充分地感知文章,然后再经教师对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作相机介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2.
于华 《河北教育》2009,(6):28-2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创造出让自己感动的人。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应该感动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感动中成长。遵循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甄珍 《宣武教育》2008,(1):34-35
我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姓‘甄’,叫‘珍’,做事求真。我是教师,特别喜欢用‘真’字来思考教育。所以,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对事业的不懈追求。22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用“真”知培养学生、用“真”爱滋润学生、从而培育“真”人。  相似文献   

14.
教学生“会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16.
感动     
柏明娣 《山东教育》2009,(7):123-12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顾工作的每一天,常常感动于每一位教师,感动于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17.
毛莹莹 《下一代》2013,(10):18-20
“我的感动,我的真诚,我的美好,我的宽容”这是我在名为“白色玫瑰”QQ空间中的自我介绍。短短16个字不足为奇,但我本人却十分珍惜,因为这是我自2006年大学毕业以来整整四年的工作经历中所感悟到的。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曾有过很多感动,因为我用真诚悦纳了无数真诚;同样,那一颗颗似火一般跳动着的炙热的美好的童心也使原本像温室中花朵般娇弱的我变得宽容与博爱。  相似文献   

18.
初三的小豆顺利考上市上的重点高中,在送她报名的那天,好朋友问她:“刚上初一的时候,你的成绩还是‘倒计时’。怎么三年下来。变化那么大啊?”小豆想了想:“那是源于一次感动……” 是的,探索人的成功,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差不多都会告诉你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因为一次或者几次感动。感动,每一个人都会时常产生的情绪,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成分。竟然会和一个个的成功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会感动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的人生法则。 而感动,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从一个实例谈起还是在女儿三岁那年,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我,对女儿进行了第一次家教,内容是“认识数字1、2、3”。我拿出一张纸,写上三个数字,开始教学:“这个读作1。”“1”。女儿跟着读。“好!”我一边肯定,一边解释:“这个‘1’,这是一个苹果、一支铅笔、一本书的‘1’。”“嗯!”女儿肯定地点点头,表示已经明白。很快,我依次教完了三个数字,随即进行检测,女儿均能正确读出,并能类似前面教学一样,举出几个还算恰当的例子。至此,教学告一段落。顺利的教学过程和较好的教学效果,让我非常满意。也许是一种再次品尝教学成果的心情使然,我…  相似文献   

20.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