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莫红利 《考试周刊》2011,(65):29-31
本文在目的论的框架内.根据旅游宾馆介绍翻译的要求和目的.运用Nord的翻译失误分析模式着重剖析旅游宾馆介绍翻译中语用类、文化类和语言类的翻译失误,分析了失误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在翻译中译者要重视培养三种意识:读者意识、文化意识、语篇意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政治话语英译遵循了“政治等效”和“政治特效”两种原则。基于“政治等效”原则,译者主要诉诸于话语移植、概念显化、局部省译、语义推演等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话语的政治内涵。基于“政治特效”原则,译者主要诉诸于话语重构、话语阐释、话语创新、话语浓缩等翻译策略,旨在提升译文的接受效果。为达到特定翻译效果,译者应秉持国家意识、政治意识、融通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跨文化意识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语言和翻译的关系十分密切。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语际交流中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是指译者所持有的思维方法、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翻译是文化上的翻译,是交流活动,译者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减少和避免双语交流活动中由于译者跨文化意识淡薄所造成的失误。处理双语交流活动中不同文化现象间的沟通,文化转换可谓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商务英语翻译是对直接或间接与经济利益获取或损失有关联的商务文本所进行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跨文化视阈下商务英语翻译通常会存在三大失误:文化缺失造成的翻译失误、语义不对等引起的翻译失误以及文化缺省引起的翻译失误。若要减少失误,译者必须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顺应译文受众的接受心理,适时补偿文化信息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对译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讨论翻译时,译者不能仅仅关注文本或语言,应该进行文化转向。社会文化包含了语境因素、历史因素、传统因素、政治因素等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译者。社会是历史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诞生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会带来不同的政治背景。政治因素对译者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着眼于中国的翻译,重点关注近代、新中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文化中的政治因素对译者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广告翻译中经常出现语义失误的三种形式。语义失误与译者对语境的把握紧密相连,并受到译者的心理图式和语言的文化意象影响。广告翻译过程中,语义失误不可避免,但译者要尽可能地多研究源发语文本的的背景资料及两种文化差异,以减少语义失误。  相似文献   

7.
公示语汉英翻译时译者必须要有跨文化意识,才能使译文为目的语受众所接受,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在分析公示语语言特点及公示语翻译中的文化失误表现的基础上,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观照下的公示语翻译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目的论对翻译失误的分类,公示语翻译中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失误:语用性失误、文化性失误和语言性失误。语用性失误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视译文的功能或目的而造成的;文化性翻译失误是指与译语文化规范与惯例的冲突;语言性翻译失误则是指译文中违背译语语言规范的现象。公示语中的翻译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译者的语言能力的不足,以及缺乏对译语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框架,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并参考译语文化中的平行文本.举例分析了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网站英文版存在的功能性、文化性以及语言性翻译失误的现象,并指出,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缺少翻译的目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视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译者翻译的实质。译者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由译者的文化意识、历史意识以及读者意识决定。本文基于视域融合视角,从这三个方面对译者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向世界说明中国"任重而道远。外宣翻译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西方国家了解真实的中国,有利于创建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条件等。但是外宣翻译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基础性失误、语用性失误和文化性失误,为了解决这些失误,适宜的翻译策略功不可没。故今日外宣翻译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译者,译者的策略佳则质量高,质量高则效果好,效果好则形象佳。  相似文献   

12.
周志光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0-122
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着手,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文本中发现译者在翻译的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进行选择的过程,译文文本中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耙梳了文化翻译政治策略选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文化翻译、跨文化交际学、阐释学三大理论追溯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理据。确立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的指导原则,并构建了"译者文化翻译政治策略素养"等五个维度为核心的文化翻译政治策略模型。认为"柔性翻译"和"柔性传播"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华学术外译作品的域外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比分析"双规"、"中国大陆"和"反分裂国家法"的英译,探讨了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对外宣翻译的影响,旨在提高译者在外宣翻译中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语用学视域下,部分误译在实质上是社交语用失误,主要与文化差异有关,对误译进行分析发现,目的语文化制约翻译过程是误译产生的原因之一。诸多误译实例证明,误译不利于传播源语文化,并且会对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困扰。为了减少误译,译者应保持严谨的态度,承担起译者责任;采取适当的翻译技巧,弥合文化差异;增加文化知识储备,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基于此,介绍了误译的概念,分析了误译研究现状,探讨了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过程的制约因素,探析了误译对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讨论公示语的概念、功能、特点和翻译的原则的基础上,分析福清市公共场所实地收集的公示语样本的翻译质量,并将翻译失误归为三类,即语言失误,语用失误和文化失误。其中功能失误是福清公示语英译常见的翻译失误。同时从译者、翻译委托人和政府主管部门三个层面分析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女性翻译可以重建原文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重新界定女性翻译的文化内涵。女性翻译是对译者主体性的诠释,其出发点就是对男权中心的再次解构和彻底批判,充分体现译者的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19.
张建英 《文教资料》2007,(9):116-117
翻译并不是单纯的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转换,它与文化、意识形态、政治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严复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使翻译为政治服务,把翻译当作救中国于危亡的重要手段。从而,他为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译作的重要思想也影响着后人的思想作为。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