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数罪并罚制度是刑罚具体适用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具体而言,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按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事一罚原则及实现刑罚目的的必然要求.犯罪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否定,刑罚则是通过对犯罪的否定来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本文就数罪并罚原则适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物之所在地法”作为涉外物权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是当今各国解决物权法律冲突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它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物权领域适用最为广泛的冲突原则,其适用的范围和例外在各国渐趋一致。本文着重介绍有关“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产生、发展、物之所在地的确定、适用范围、适用例外以及我国现行法律对其的有关规定,以从中获得启示,更好的完善我国的现行立法。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已经是一种趋势,由此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在统一实体法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学界越来越关注通过冲突法的手段对知识产权跨国纠纷提供保护,美国法学会制定的ALI原则(《知识产权:跨国纠纷管辖权、法律选择和判决原则》)就是从国际私法的角度调整国际知识产权的示范法。文章从知识产权法律冲突的角度,对ALI原则法律适用部分进行逐条分析,以求对我国立法产生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物权行为就是我国民法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随着物权法制定工作的全面展开,关于物权行为的探讨愈发激烈。由于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正确认识及其定位关系到民法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民法须加以正视。本文作者认为“物权行为”确实存在,但应排除“物权行为无因性”。  相似文献   

5.
周林 《华章》2012,(17)
民法基本原则是弥补现行法律中的漏洞和空白的重要方面,它应该成为连接现行法律规范和法官的仲裁之间的纽带,从而进一步伸张正义与公平,维护法律的权威.本文从民法的基本原则着手,分析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性问题,探索民法基本原则在司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律冲突与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有关物权的法律制度,在内容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处理国际物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法律冲突。物之所在地法原则是解决物权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但是,物之所在地法只能解决国际物权关系的一般问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在有关的立法实践中应该更加注意采用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相似文献   

7.
《刑法修正案(九)》第1条规定了职业禁止制度,立足于二元论的立场,将职业禁止认定为保安处分比较妥当;职业禁止适用原则可以借鉴德国保安处分的适当性原则作为法官适用时的理论指引;适用条件中的刑罚的范围包括拘役和有期徒刑,管制只是在原则上不予适用,无期徒刑和死缓一般不予适用,罚金可以对单位例外适用;人格调查制度可以作为法官适用职业禁止必要性的判断标准,职业禁止应当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时宣告,行为人应当享有申述或上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给物权下定义只需遵循立法本身的原则和规律。我国物权法的法源有:宪法、民事法律和其他单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家政策、国家认可的习惯以及有关国际条约。物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法人和自然人,客体可分为有体物和无体物,物权体系应为:(1)完全物权;(2)限制物权,具体为地上权、自然资源用益权、地役权、典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3)占有。  相似文献   

9.
云亮 《华章》2011,(30)
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民事法律,它是在尽可能的协调各方意见,兼顾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的,物权变动规则是《物权法》中的重要问题,他的确立对我国物权法及其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物权变动模式的概念,重点阐述了我国物权法对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还提出了我国应采用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本阐述了网络技术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冲击,分析了当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特征,提出了网络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律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物权立法是世界民法典的立法潮流,我国必须借鉴世界物权立法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物权立法的现状,完善我国物权立法。在完善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物权立法的基本原则,在物权立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体系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间接占有是德国、瑞士及我国台湾民法典中的重要内容。间接占有在取得时效、占有保护和观念交付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应为我国物权法所采纳。  相似文献   

13.
民法总则具有“提取公因式”、体系协调和行为范式三大功能。民法典的体系分为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前者是关于抽象的、概括的概念之间的逻辑体系,即通常意义上的形式理性;后者是关于法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物权法的起草应当在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与民法总则保持协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在若干重大问题,比如物权主体、所有权和物权行为,与民法总则存在距离,民法体系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一,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法律问题,它将给中国相关立法带来新的挑战和思考。本从物权立法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物权法的冲击和对现代物权立法的要求,以及公有制、科技创新与现代物权立法的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物权立法对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是一部重要的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因而是市场经济中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的基础性法律,其核心在产权,根本任务在于界定产权、确认产权和保护产权。物权法的颁布是我国产权朴度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6.
我国2005年7月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对拾金不昧者要求获得经济补偿的行为予以了法律建议。文章通过对拾得人的期望补偿值与遗失人的最大补偿值的比较,认为物权法草案的实施有利于弘扬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增进社会福利,并且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理论上支持了物权法草案该条款。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5年7月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对拾金不昧者要求获得经济补偿的行为予以了法律建议。文章通过对拾得人的期望补偿值与遗失人的最大补偿值的比较,认为物权法草案的实施有利于弘扬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增进社会福利,并且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理论上支持了物权法草案该条款。  相似文献   

18.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是构建合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物权法》的法律规定中既蕴涵了法律正义,又蕴涵了道德正义。《物权法》实现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其实体正义主要体现为归属性正义和交换正义,其立法技术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提出保护公民私产原则。《物权法》作为保护私有财产的基本法律制度,其制定和实施不仅落实了宪法的私产保护原则,而且激发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物权法》做了若干保障民生的制度创新。落实《物权法》,应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征收征用法》、《住宅法》等,明确和细化《物权法》的有关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