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晏子名婴,字平仲,齐国维夷(今山东高密县)人,齐国贵族。其父晏弱为齐灵公卿,晏弱死,晏婴继为卿。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凡五十六年,其中侍景公四十八年,官至齐相。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与晏婴同时,在他“所严事”的人中,就有“长不满六尺”(六尺合今日1.4米)的晏婴。  相似文献   

2.
郑晓江 《寻根》2002,(5):95-97
周敦颐,湖南道州人,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神宗熙宁6年(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周敦颐入仕51年,政绩显赫,深得百姓赞扬。他还是宋代理学的开创,影响了中国思想史八百年的基本走向,清康熙帝称之为“有宋理学之宗祖”。他撰写的《爱莲说》脍炙人口,其写《太极图说》、《通书》,虽然仅数千字,但却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之作。他的人品更是被黄庭坚赞为“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其晚年居于濂溪书堂。  相似文献   

3.
张京翰,号西村,连城县新泉镇人。祖父张国宝为乾隆三年戊午科举人,曾任浙江钱塘水师营督师,素行廉洁。父亲张斯禹为邑痒生,年仅28岁就病逝。京翰年幼好学,博闻强记,所学涉猎甚广,除诸子百家外,易经、数学亦无不通晓。乾隆四十五年(1780)中庚子科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考中进士。1781年,中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井会利 《华夏文化》2006,(1):63-64,F0003
张岱(1597-1689),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人称“绝世散文家”。《陶庵梦忆》是作者晚年追忆往昔繁华生活的一部小品随笔,文中以清新的笔调、雅致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写了几部最佳长、短篇小说的伯纳德·马拉默德(Bernard Malamud)于1986年3月18日在他的曼哈顿寓所逝世,享年71岁。他以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呆头呆脑的人》以及最近根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而闻名于世。《呆头呆脑的人》(1952)是一部关于棒球神话和追寻圣杯的自我意识浓厚的综合作品。不久,他又有一些较好的作品问世。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魔桶》(1958)在1959年获得“全国图书奖”,他的最佳长篇小说《修配工》(1966)亦获得“全国图书奖”,并荣获美国普利策奖。马拉默德于1914年生于纽约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注:民国时期,湖北籍官员石瑛(字蘅青)、严立三(号劬园)、张难先(号义痴)三人被人合称"湖北三怪"。"三怪"之号,始于1928年,其时在张知本为主席的湖北省国民政府中,石瑛任建设厅长,严立三任民政厅长,张难先任财政厅长。这三个人一反官场旧习,以"把湖北建成三民主义模范省"为理想,为整个湖北  相似文献   

8.
明朝中叶以降 ,伴随西方地理大发现的兴起 ,东西方海上交通日渐畅达 ,经济文化交流亦趋频密。受西方传教士影响 ,当时涌现出一批试图将西方文明引入中国 ,冀以综采东西文化之所长的文人学士。他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 ,丰富并推动了明代文化的发展 ,王徵父子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徵 ( 1 571— 1 6 44) ,字良甫 ,号葵心 ,又号了一道人或了一子、支离叟 ,教名斐理伯(Philipe) ,陕西泾阳鲁镇 (今陕西泾阳 )人 ,明代发明家、科学家。王徵出身于一个以农耕为主业的儒生家庭。父亲王应选字浒北 ,是当地一位私塾先生 ,以理学名震关西 ,兼长…  相似文献   

9.
<正>犹大(Judas),圣经中的人物,生于加略,又称"加略人犹大",被耶稣最初拣选为十二门徒之一。圣经福音书里多次提及犹大,"犹大之吻"当属最令人难忘的情节。犹大有三年半时间与耶稣同行同住、同桌同吃,最后他竟然以三十块钱(《马太福音》26:15)将耶稣出卖!他与耶稣的敌人犹太祭司长约定了一个暗号:"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马太福音》26:48)犹大为何出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皕宋楼事件”罪责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皕宋楼主人陆心源(1834—1894),字刚父,号存斋,晚称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人(今属湖州市)。他存世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即将进入近代的时候,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历史发生巨变,清廷已日渐走向衰弱的时候。他在咸丰九年(1859年)获取举人身份后,即在大吏的提携下,从军功的渠道走向仕途。曾任广东知府、南韶兵备道、福建盐  相似文献   

11.
牧笛 《世界文化》2008,(10):40-41
有人悲观地叹息:瑞士的象征——阿尔卑斯长号在阿尔卑斯山中快消失了。然而,时至今日,它仍然有如天籁之声,顽强地流淌在阿尔卑斯山民的血液中……,暮色茫茫,夕阳西下,余辉晕染着阿尔卑斯群山。一个远离家人的牧羊人,独自站在山巅,在羊群的默默陪伴下,吹起了长长的号角,用那悠长的呜咽向群山诉说着不尽的惆怅。这幅忧郁的画面贯穿了阿尔卑斯长号500多年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学术史”命名的著作,始于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庵,改名光汉,别号光汉子,江苏仪征人,近代著名学者。刘家自曾祖文淇、祖父毓崧、伯父寿曾、父贵曾,三世以经术闻名,列传国史。他幼承家学,十二岁读毕“四书”、“五经”,十八岁为县学生员,十九岁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倾向革命;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加入同盟会;三十五年返国,由妻何震牵入两广总督端方幕府,又在四川国学院讲学;民国四年加入“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为时论所痛惜;民国六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八年任《国故月刊》总编辑,与新文化运动对抗。  相似文献   

13.
郑慧生 《寻根》2001,(5):88-93
杜氏家族,自汉初以来,历代任官为宦。汉武帝时,南阳人杜周为廷尉,他治狱苛酷,被司马迁写入了《酷吏列传》。自杜周开始,杜氏一家由南阳迂至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杜周有三子:延寿、延考、延年。延寿、延考都曾为郡守,延年在昭帝时官至太仆。他任朝官多年,治狱尚宽厚,比他的父亲名声要好。自延年开始,杜氏家族又从茂陵迁到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相似文献   

14.
我无论如何不能把这几幅老老苍苍的竹根画与眼前瘦骨焕峋、用他自己的话说“象一个生产队长”的中年汉子联系起来,所谓“人不可貌相”说得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一聊起他的画,乍看显得木油的他立刻神彩飞扬,口若悬河,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叫方增威,号:黄山一支竹。他有满身的头衔: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徽州区文化局局长、区文联和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他还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艺术人才协会会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原来,他是个当文化局长的画家,或者说,是个会画画的文化局长。徽州人…  相似文献   

15.
二号教授     
在学校里,有人叫他二号,更多的人则称呼他二号教授,缘由是本校内有人与他同名同姓,而那个人年纪和个子都比他大,人们把那个人称为大号,把他称为二号。二号教授今年六十出头,海拔虽然不高,但是长得皮肤红润、银发飘飘,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很有点儒雅风度。他有个习惯,每天晚饭后无论是晴雨,必定到校内的足球场上散步十圈,以此来锻炼身体。可是最近以来,人们发现足球场上没有了他的身影,仿佛缺失了一道风景似的。尽管在学校内外他的朋友极少,但还是有人关心和打听:二号教授上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16.
正《太上感应篇》被认为中国古代第一善书,"善书之首"。该书仅仅一千二百余字,起句假借太上之口总领全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书中列举了人们日常行为中的善举与恶行,并且说明这些行为能感应的善恶报应,对于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内容明显继承了《抱朴子》等道教经典的内容,乃至于一些学者不客气地使用了"抄袭"二字。该经虽属于道教经文,其中的忠孝友悌等儒家思想却十分明显,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该经为儒士所作,并  相似文献   

17.
王有国 《寻根》2016,(4):89-91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朴园,又号箕山,山西浑源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清代著名治河专家,所创"抛砖筑坝法"在中国治黄史和世界水利史上均有一定影响。他一生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鞠躬尽瘁,终以身殉职,病逝于治河工地上。因治理黄河有功,办事实心,道光皇帝追赠栗毓美为太子太保,赐谥"恭勤"。山西浑源建有栗毓美墓,林则徐为其撰写墓志铭。民间为其立庙祭祀,  相似文献   

18.
师荔扉评传     
师荔扉名范,号荔扉,字端人,别号金华山樵.大理赵州(今弥渡县寅街镇)人.生于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六岁始学诗,至十二岁皆受庭训.十七至十九岁,随父到晋宁学署,此间曾向画家王淳学画,向大观楼长联作者孙髯翁学诗,于晋宁殷氏竹园与临安(今建水)知府、当代名士王文治和诗,并与乡名士石峰谈艺致远斋.……  相似文献   

19.
简单的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来不及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相似文献   

20.
故人旧忆     
章太炎(1869.1.12—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