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贬抑贺敬之及其同时代优秀诗人诗歌的角度,论述了贺敬之诗歌的成就和价值。贺敬之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代表者,接受新文学前辈作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启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我观”;他的歌唱来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新生史,是他从历史深处生长起来的内在的战斗要求同人民革命历史使命天然契合的审美呈现;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并峙过程中,贺敬之的诗歌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独特风采,是进步人类可宝贵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
“五四”“人的文学”观初萌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此间 ,文学开始由贵族阶层转向广大民众 ,并初步树立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至“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人的文学”观由起初“泛人性”地揭示人的“自然存在”,发展为“人生化”地描绘人的“社会存在”,进而达到了“个性化”地表现人的“主体存在”。之后的革命文学的倡导 ,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文学”观的意义内涵 ,它更加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并且在文学中确立了广大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五四”“人的文学”观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教材浙义教初中数学第三册§9.17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 课案本节课题是针对我校初二学生进行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问题性教学理论",下面分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前,从"现实的个人"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者的共同要求。"现实的个人"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正确处理理论说服力与实践说服力、灌输渗透与接受创新、大众整体与个体差异间的关系。"现实的个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主要在于尊重个人,树立个人主体意识,实现传统路径的个人转向。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1917年夏,谭平山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遂以“闻道者”的身份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苏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1920年,谭平山毕业返穗,亲历“五四”运动的他决心在广东宣传新文化和社会主义,逐渐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广东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在陈独秀的影响下,谭平山成为广东中共党支部的成员之一,标志着其正式成为一名无产阶级职业“革命者”。研究谭平山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不仅可以描摹出其思想转变的轨迹,也能探析广东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和关键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具体内涵、相互关系、基本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事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恩的《自我论》是一部系统论述自我的心理学著作,他在对"自我"之谜作出解答的同时,深刻阐述了"自我"的恒定性与可变性,形成"可变的同一性"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概要式的解读,深入把握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照,在借鉴的基础上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现状,以期这一学科在实现"成人之学"的复位中促进和谐"自我"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促使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发生分化,呈现出传统公利性伦理、市场利己性伦理与生态环境伦理并存的多元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构建和遵循"多元伦理"规范,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环境优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主的经济条件虽然与民主的其他条件一样,只是民主实现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但是,经济条件却是民主诸条件中的始源性条件,而其他条件都是派生性条件。因为经济条件最终产生和决定民主的其他客观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政治条件)以及民主的主观条件:对民主有利的经济条件能够且迟早势必创造有利于实现民主的主观条件(庶民阶级争取民主的愿望和行动)、社会条件(公民社会)、文化条件(公民文化)和政治条件(言论、结社和建党自由);相反地,对民主不利的经济条件则能够且迟早势必创造不利于民主实现的主客观条件。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条件对于是否实行民主并不具有必然的决定作用,却又能够势必导致民主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经济现代化对于是否实行民主并不具有必然的决定作用,却又势必导致民主的缘故:就经济现代化这一有利于民主的经济条件自身来说,对是否实行民主并不具有必然的决定作用;但就经济现代化迟早势必造成实现民主的全部主客观条件来说,则势必导致民主,使民主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の”的问题,一直都是日语语法中重要的课题。其中,“の”具有把它前面的部分名词化的功能,此功能体现在句末时,有两种用法,即表示说明和表示否定等范围的用法,并具有承前性、既定性、披露性、强调性等四种意义特性。  相似文献   

13.
端木蕻良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土地情结、多元的美学风格、独特的叙事策略以及丰富的语言艺术上。这种创作个性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奔放、剽悍而又忧郁、孤独的多重气质禀赋是端木蕻良创作个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早年的坎坷、复杂经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东夷-东北夷文化的吸收及西方现代科学的影响,则是塑造他创作个性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无论是其开篇,收束,还是其情节模式、结构方式、叙事风格都鲜明地内蕴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叙事特征,但绝不是对传统民间义学叙事模式的简单摹拟。《边城》的叙事天然溶进了作家对人生变幻莫测的现代性哲学性的思考和体验,律动着作家带有独特个性印记的互渗性创作思维,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自行消解了作品中既有的民间文学叙事模式,这实际上是作家对传统民间文学叙事模式进行现代性言述之使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格式塔”学派知觉特征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分析,探讨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策略。认为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师应该着力强调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观,遵循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目的,从而实现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电大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优势日益明显,特色充分展示,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电大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从外部来讲是环境制约,集中表现为战略的虚化、体制的缺陷、评价的失范。电大教育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必须着力于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建立友好型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广大“时空”之中,直接面对纷纭万状之现象界,为了探其源头,确认其原动力,以寻得其种种变化的规律,孜孜不倦,日积月累,先后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智慧结晶。大致说来,他们先由“有象”(现象界)以探知“无象”(本体界),再由“无象”(本体界)以解释“有象”(现象界),就这样一顺一逆,往复探求、验证,久而久之,终于形成了圆融的宇宙人生观。而这种宇宙人生观,各家虽各有所见,但若只求其“同”,而不求其“异”,则总括起来说,都可以从“(0)一、二、多”(顺)与“多、二、一(0)”(逆)的互动、循环而提升的螺旋结构上加以统合。而这种“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如说得笼统、简单一点,就是通常所说的“对立的统一”或“多样的统一”,可适用于哲学、文学、美学或其他的事类、物类等。即以文学领域中之辞章而言,在形成篇章的章法上,就呈现了这种逻辑结构。因此本文即锁定章法,探讨其“多、二、一(0)”的逻辑结构,以凸显其奥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宣传、贯彻这两大理论过程中,结合高校的“三进”工作,商洛学院纪委书记王思怀先生历时三年完成,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先生作序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日前由三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22年之心血的一部力作,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省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农村中小学实行了“撤、扩、并”工作,这是政府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办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调研,农村中小学“撤、扩、并”后,学校在规模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是,也给欠发达地区九年制“普及”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普及”与“提高”的协调发展,笔者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