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察治 《教育艺术》2005,(10):43-43,2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对我们教学者而言,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载。①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中培养“独特的体验”就应该构建教学的活力平台,以体现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时下,在实践《语课程标准》关于“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新理念时,不少阅读课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连课都还读得结结巴巴,动辄就来一个体验性的问题.诸如: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或请在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最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还有的,课都没读上几遍,就要你把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面对教师的发问,学生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就是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4.
感悟,即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会意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同时教师适当的有效的指导可以催化并推动学生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在"情境体验"中感悟其形感悟具有情境性。这种"悟"是由于有了具体的某事物的触动而成的,由此,"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油然而生的,感悟是一种特定情境的悟,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袁乃彤 《现代语文》2014,(12):77-79
语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信息,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表现文学的美;而文学则源自平凡的生活,是利用语言再现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再现生活中伟大的瞬间,再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徐咏梅 《小学校长》2006,(2):43-43,47
情感态度是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英语的情感态度的目标指出: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积极评价学生,使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英语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学生体验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段文字会有不同的个性体验。对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9.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成。教师要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像联想,产生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改进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显现。要从学习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每一个语文学习中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应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享受,在享受中学习。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境教学.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情境教学就是...  相似文献   

13.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4,(12):21-23
以学生为本.应该讲早已在理念上形成了共识。现在,我们所要探索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落实和体现:实践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强调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内容丰富,包括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等,研读《论语》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学习文明礼仪,学会做人。《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它一直是国人的必读书,没有哪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和平民不受它的影响的,所以,不读懂、读透这本书,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它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论语》中所体现的伟大的精神,对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道德和伦理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价值取向为追求真、善、美,崇厚德、讲诚信、慕诚义、重孝慈等内容对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里明确指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已经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针对在实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相应修正。值得关注的是在原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句之后,增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一句,下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新课程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又重提接受学习,而且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所谓“体验”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仪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达到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伪对话”处处都是:师生对话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虽是语文课学生却得不到语文训练;与文本对话只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转圈,没有引向深入;对话只是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没有全体学生参与;对话只是一种课堂秀,本质上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一句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落实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本尽可能多地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