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吹捧,按照《辞典》上的注释,即:不符合实际地夸大称扬自己或别人的成就。杜甫有诗曰:“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杜老夫子所处的年代,还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说出如此违背科学的话还情有可原。殊不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被吹的东西达不到每秒11公里的第三宇宙速度,即使吹得再高,也上不了天,终究还是要落到地上来,吹得越高,根据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往往跌得越重。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对刚取得成绩的青年,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否则会“捧杀”了他们的。可谓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相似文献   

2.
3.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关”二字可谓备受青睐。诸如“有关部门应该……”“希望有关部门……”等等,不一而足。以致现在人们对“有关”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一些同志在新闻报道中喜欢用“有关”,大批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比较复杂的事件,人们确实一时弄不清到底该由哪些部门具体负责,无奈只好用“有关”代之;二是该负责的部门比较多,为省事起见便用“有关”代之;三是明知是那个部门,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碍于情面,或为了减少麻烦,只好用“有关”这个模糊语言来遮掩。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新闻报道中动辄…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有关”二字可谓备受青睐。诸如“有关部门应该……”“希望有关部门……”等等不一而足。以致现在人们对“有关”已经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了。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喜欢用“有关”,大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比较复杂的事件,人们确实一时弄不清到底具体该由哪些部门负责,无奈只好用“有关”代之;二是该负责的部门比较多,为省事起见便用“有关”代之;三是明知是那个部门,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碍于情面,或为了减少麻烦,只好用“有关”这个模糊语言来为“元凶”遮遮羞。  相似文献   

5.
谢吉 《国际新闻界》2012,(6):119-122
关于谁最先提出"第四等级"的报刊观念,埃蒙德·伯克一直以来较为普遍接受,但2010年张妤玟发文力证托马斯·麦考莱。本文通过考察取证,证明在麦考莱之前,已有人明确使用过"第四等级"这一词。同时本文还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伯克最先提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这件事情有点滑稽,却出现在某张党报上:该报记者采访一种棉专业户踊跃交售“爱国棉”。文中,记者写到:“他说:‘目前纺织企业原料紧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初,江苏省广电局发布消息称根据广电总局文件批复,江苏电视台少儿频道更名为"优漫卡通卫视"上星播出,成为全国首家成功上星的省级少儿频道、第四个上星动画频道.  相似文献   

8.
正数字出版的萌芽周期并不算很长,即便我自认为经常处于观察行业的敏感之中,回想一下第一次关注这个"好玩儿"的新鲜事,也只能追溯到2007年左右。不过就这样一个新鲜的行业方向和内容形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些自以为处在了行业先锋地位的数字出版人们,开始不定期地自发式集体唾弃一个目标,有时候是出于忧虑行业的发展,有时候是出于担心业务形态扭曲……总之,如果抛开攻击与被攻击双方的对错来看,所有人的所有行为竟然都充满了类似于喜剧般的幽默色彩。既然是数字出版,这种跟"出版"相关的事情自然第一个被牵扯的就会是  相似文献   

9.
到底谁对不起谁王益1995年10月2日出版的《中国图书商报》第512期发表了金开诚先生的短文《四个对不起和一个疑虑》,我于10月6日傍晚看到此文,读后感到很不是滋味。金先生非我故旧友好,美育也非我钟情的专业,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从未有特殊联系,书店谁订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     
在一次期刊研讨会上,有同志提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期刊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我是谁”。 “我是谁”,指的是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在哪里。 时下,全国期刊超过了八千种,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其中办得好的,受到读者喜爱,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有一些刊物,销数日益萎缩,“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个中原因,自然比较复杂,但是,清不清楚“我是谁”,确是重要一点。  相似文献   

11.
"汉奸"时下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语,尤以网络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为多."文化汉奸"、"经济汉奸"、"汉奸卖国贼"、"汉奸带路党"等等用法,不一而足."汉奸"话语聒噪不休,却鲜少有人对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历史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1月7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有一篇题为《涉嫌谋杀拉宾凶手兄弟被捕》的新闻稿。笔者觉得,这则标题上“兄弟”二字及内文中“……这名嫌疑犯叫哈盖·阿米尔,是4日向拉宾开枪的凶手伊格尔·阿米尔的兄弟”一句中“兄弟”一词的用法,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它不符合“书面用语”的规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兄弟”一词的解释之一确为“弟弟”,但注明只能作“口语”用。然而,当它上了报纸,显然就成了“书  相似文献   

13.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带有浓厚陕北民歌色彩的革命歌曲,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有关这首歌词作者的名字亦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件事。然而,近来一些社会人士就《东方红》歌词作者问题,再度发表了大量有争议的言论,有的老同志甚至就此问题联名上书陕西省委。从有关媒体的报道来看,各方争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东方红》的最初词作者是李有源?李增正?还是李锦旗?二是《东方红》与《移民歌》的关系。陕西省档案馆保存的有关《东方红》歌曲创作情况的档案资…  相似文献   

14.
刘杰同志来信提出了在业务学习中产生的一个争论问题要求解答。我们认为这种关于图书业务活动基本用语的概念问题,是有必要与可能弄清楚的。并特公开征求答寄,欢迎广大读者来稿,更盼来信中所涉及的同志们根据自己的看法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27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奥运会文化艺术顾问季羡林教授在北京奥组委刚刚成立时,曾对前来征求意见的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件事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在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站引起大家的讨论。现在在百度打上"季羡林张艺谋",还能找到79000多条有关这次讨论的网页。这说明,"孔子"和"奥运会",确实在无形中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和注意力。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国”的概念非常明确,但是历史上,这个词的含义是逐步变化的。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在陕西出土的一个古代的器物“何尊”上的铭文,其中已经出现了“中国”两字。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好比我去西湖玩,觉得西湖太美了,风景别致,可与当地船夫聊天时发现,他们对此司空见惯,反而觉得北京更好。这就是"距离产生美"。但"距离"能解释一切"美"吗?恐怕不能。身边有个女同事,我觉得她好美;家里挂着的画,我也觉得很美;远在纽约的脏乱差的街道,在我眼里依然是脏乱差,丝毫看不出美。看来,"距离"并不能真正解释"美"。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7,(1)
去年2月,我被西安日报、晚报评为1995年度优秀通讯员,并获得新闻报道一等奖,同时被西安日报周未经济版评为优秀撰稿人,我的心情很激动。在一次和西安日报周未经济版编辑张浩然同志交谈时,流露出对报社的编辑和其他同志的感激之情,不料张浩然同志却说,要说感谢...  相似文献   

19.
到底谁对     
10月6日,《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同时发表了一篇游客坠崖的消息。  相似文献   

20.
晓红 《新闻天地》2008,(5):47-49
2007年6月18日,安徽某大学校园里发生了一起“钥匙毁容”事件:一位在校大学生的母亲用钥匙将一位“宿舍保姆”的下巴和耳轮戳破,还扯下“宿舍保姆”的一块头皮。记者调查时得知,该“宿舍保姆”是这位学生母亲花钱从农村雇来专门照顾儿子衣食起居的,今年刚满20岁。由于儿子自理能力极差,在生活上过度依赖于保姆,两人由雇佣关系逐渐变更为恋人关系。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来拆散他们,未能如愿,最后演变成流血事件,一直闹到8月29日,双方才达成谅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