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童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8-119
自从张承志以知识青年的身份登上文坛以来,一直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探寻。试图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探索张承志寻找生命之根,守护精神家园的灵魂之旅及其对物欲时代人们的警醒与警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3.
草原是张承志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是他创作的摇篮。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始终洋溢着对草原母亲、草原人民的爱。因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优美的民歌,其草原系列小说别有一番真挚、感伤而又深邃的韵味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成长》2006,(8):8-9
物质生活丰富后,需要更多的精神追求。可什么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生活呢?杭州最近开了家性健康主题餐厅,但,性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的精神追寻与精神困惑始终相互交织在一起。通过梳理出其创作的轨迹、不变的因子及终旅中的得与失,可以发觉诸多矛盾性因素,新的提升与新的局限并存,可以感受到物化时代精神追寻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7.
张承志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想象和丰富深沉的情感。这种感情的流动和渗透,使他的作品弥漫着雄劲的阳刚之气,显示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9.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0.
张磊  李寅滢 《文教资料》2007,(28):48-50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篇对苏格拉底临死前和朋友们在监狱中从容谈论哲学的场景的描述,向我们传达了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对真理的坚定信仰,透视出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意蕴,在物质条件日益满足而精神世界匮乏的今天,对我们现在追求精神世界的道路上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追求成为日益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教育模式的缺陷等因素,当代人精神生活令人担忧,精神追求问题日益凸显。应建立合理机制,对当代人精神生活加以正确引导与调适,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培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13.
欣闻王楚松同志的《校长的精神追求》即将付梓问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王楚松同志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二十余年,在中学教育管理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有新作出  相似文献   

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使我党首次成为局部地区的执政党,毛泽东作为其领导者,开始了以执政党领导者的身份对国家政权建设的实践。对毛泽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予以反思,对于加强当前执政党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走"和"边地"是有关张承志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前者是一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行为,隐含着从背负家国天下的政治共同体到真我的追寻和皈依的心理转变;后者是他心理转变的空间场域,即实体空间,其如镜像般隐喻着他的精神空间,并在此发生了现实意义与心理意义的交织。由此介入张承志研究,可发现其文本所呈现的内容与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存在着共生关系,对作者的经历、精神和思想的深入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陈蕾 《青年教师》2006,(1):22-24
现代社会,我们崇尚个性的张扬、精神的展示。教师是社会中特殊的一群,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他们都是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教育需要、学生也需要真实地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对教师精神世界关注不够的现象。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利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由于受自身与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其精神追求呈现出理想性与功利性兼有、稳健性与冲动性并存、自主性和从众性交错、现实性与虚拟性交织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当代青年精神追求的基本特征,对于引导青年坚持正确的精神追求取向,确立精神支柱,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典名著《西游记》问世以来,之所以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不仅在于它所表现的奇事奇景,更在于它所表现的奇人,而在诸艺术形象中,最鲜明、最突出、最奇特的莫过于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了。  相似文献   

19.
杜诗是杜甫精神的艺术化表现,是对中华文化的最生动最丰富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浓缩和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的知识、智慧和创作能力的升华和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在今天,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杜甫的全部著作和立身行事中鲜明地体现出他的思想文化意识,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其本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展现,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就此谈六个方面的内容:呼唤什么样的国家、社会;最高公权力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执掌;关注民生应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各级官员应当是怎样的人;文化人应何种社会责任;作者应当怎样写作。  相似文献   

20.
解读张承志的作品,伴随我们的是那种渗透在血液中的民族大义.慷慨激昂的文字叙述着他内心的悸动和对生活的感悟。而“清洁”却在他的文字中贯穿始终。他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皈依了他的信仰,用他真实的笔触带给我们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他不愿污浊沁浸染了那个神圣民族的血和泪。他的作品中也无不流露出对劳动人民高洁品质的讴歌以及对清洁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