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文 《广东教育》2002,(6):33-3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它是引起学生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问题无论产生于教材中还是学生的生活中,均能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92):129-130
历史教师必须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师生存在错误,创造共同改进的学术探究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故事化的、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兴趣,用质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对各种问题的质疑,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盲从。这就是个性化的历史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创新始于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以往教师总将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解答问题,殊不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规矩,少一点沉闷。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思维,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加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与自己争论,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发现,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发现能帮助克服思维定势,使人振奋,努力去寻找创新之路。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有较多的温暖,有良好的交往,有较多的表达机会。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时,有足够的安全感,能自由地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考试文化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应试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锻炼,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本文阐述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指导学生辨析错误问题等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有意在学生面前出点差错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如果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或纠正错误时,总是高高在上,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低微的被教育者。唯教师马首是瞻,课堂上唯唯诺诺,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解答问题时,教师不妨偶尔有意出点差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觉得“老师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教学活动.它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的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形成结论,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它是教师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思想和发现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低效和失败的教学,是抹煞学生创造才能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教学方式问题,更是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大问题.初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展现自己,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和称赞,教师为什么不按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问题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进行发展性教学的方法。学生的问题从哪里来?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梁颂阳 《考试周刊》2014,(60):56-57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采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灵活变换,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中政治是一门注重理性思考的学科,这非常考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问题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内在思维品质,也是学生顺利领会政治知识要点以及发展综合素养的关键能力品格,教师重视完善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发展的捷径。文章论述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以期唤醒学生的自主性思考动机,全面激发和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构筑满溢探究因子的政治课堂,切实推动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探索性学习。要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理解、解读,根据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把提出的问题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思维培养的教学问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应用性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结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探索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问题,设计出识记类问题、聚合思维类问题、发散思维类问题和评价思维类问题,提出运用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分类方法设计教学问题更加适合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问题驱动是指教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驱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中有效的问题设计能驱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激发对数学知识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从情景性问题、系列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出发,结合实例,分析问题驱动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孙兰兰 《考试周刊》2014,(6):148-148
问题导向学习是中学学科教学普遍适应的教学方法,对让学生体验化学奥秘,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本文对中学化学问题导向学习过程中问题教学的内涵、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吴光华 《中学生物学》2005,21(11):23-25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不是根本目的,而形成问题及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力求发展的精神,也就是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且应完全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教学法"在许多学科中进行了尝试,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物教师,也认真学习和探究了"问题教学法",并且把它带进了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问题教学可以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触发学生想象,挖掘学生潜能,开启学生智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的问题要科学、准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使学生学会提问;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蒋琼 《当代教育论坛》2003,(12):119-120
引探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题为思维主线,激发学生学习中的内部潜力,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使学生扎扎实实学好新知识的新教学法。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无疑使这种新教学方法如虎添翼。一、利用网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  相似文献   

19.
施云 《云南教育》2003,(25):26-26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教师导得有多好,学生学得有多好、学到了多少。要真正提高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四个度。1.引导思考要适度当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不能紧紧盯住问题的答案,而应注重学生产生答案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适度的引导。如果引导浅,学生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引导得太直白,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因此,把握好引导的适度问题就成了教师教学中应当要完…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教学应善于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足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回味、发散、迁移,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