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诗学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但在不同视野下对中国诗学做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和延展考察,似乎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下去,如中国诗学概念的历史还原和深入阐发、中国古典哲学的寓言内涵和思维方式与后期诗学批评的深度关联,都是可以长期研究的课题;还有,诗史与诗论的结合研究更像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诗学向曲学的延伸拓展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诸多可以开掘的地方,亦可藉以反观诗学发展的脉络。本栏目的四篇文章由长江大学文学院四位对中国诗学研究有素的中青年教师撰写,他们的文章都非常关注细节,立论坚实,不乏新的思路和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一、充分发掘、整理传统诗学材料,十分重视诗学史的研究;二、在专书专家的研究上进一步取得进展;三、致力于从大文化的历史人文背景来观照和阐释中国古典诗学;四、注重对古典诗学范畴的梳理、阐释。上述研究取向,展示了新时期以来我国古典诗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多维视野。  相似文献   

3.
化诗学,于世界之交崛起于美国,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属于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引进“化诗学”以后,其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差异,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化诗学之崛起,是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大的社会化现象,代表着世界人社会科学领域中前沿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学的化诗学研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学术基点来构建辉煌的化诗学大厦。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相似文献   

4.
化诗学在中国以“史互通”为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历史化背景和广阔的学术前景;化诗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是80年代“化热”所表现出的人类关怀与世纪之交的全球化浪潮;化诗学终究是在中国传统化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生存方式构成化诗学的化语境,“汉语表述”的承续性传统是化诗学实践活动的起点,中国诗学批评史奠定了化诗学理论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诗学的发展中,文化视野和意识形态分析互相交错,使马克思主义诗学成为一种文化战略诗学。在肯定文艺研究的独特性基础上,坚持文艺研究的文化视野对于沟通我们的传统诗学与马克思主义诗学以及西方当代诗学潮流,使诗学理论切合文学当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六个诗学核心观念,内在地规定着中国新诗的历史分期和审美品格。这六大诗学核心观念的提出、发展和消亡,自然地造成中国现代诗学的更迭嬗变,贯穿起来构成百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发展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的“滋味说”是中国诗学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成说。近年来,有关其说的存无,争议较大。事实上,存、无两派的争论,言各有当,亦言各有失。两派的争议根基于中国古代诗学研究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对存、无两派争议的梳理,可以管窥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中古今言说路径的差异及其原因。古今诗学言说路径的差异不可能通过一方否定另一方的办法得到合理的解决,他们只能通过打通差异的办法得到较好的转化,此即古代诗学研究中的求异取通之法。  相似文献   

8.
比较诗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两个问题。比较诗学与哲学诠释学乃是基于相同的哲学思潮,它们都是对盛行于19世纪的唯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超越。在中国诠释学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以其作为学术参照,另一方面要从中国诠释传统的实际出发,对于在中国诠释历史中所形成的章句之学、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学科有充分的认识和使用,从而创建出立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诠释学理论。这样一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对于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所要求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可能就体现在创建中国诠释学的过程中,创建中国诠释学也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中可以参照的一个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看,比较诗学也为中国诠释学的创建提供了比较的视域,而中国诠释学的创建对比较诗学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提供了学科基础和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与诗学的渊源关系,一直是备受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是这种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共时层面加以理解,应当深入到从哲学到诗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做细致考察,这样或许可以避免研究的浮泛空疏,使中国诗学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早期的哲学智慧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色彩,立象尽意、假物喻道是其主要的思维表达方式,传统诗学在这一点上深受其浸染;另外,早期哲学中的许多论道话题也无形中催生或开启了后世的部分诗学命题和论诗原则。这里不妨以伯乐相马、庖丁解牛的论道故事作为个案来做些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在诗学发展上,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通”中求“变”,同时又不拒绝在艺术的探险精神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在辽阔时域的历史讲述中,呈现乡土中国近六十年的生育精神史,剖析和省视了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理性与感性的灵魂挣扎、忏悔与赎罪的个体反思。在宏大历史的叙述背后,对故乡、诗意、个体存在三者之间的精神由紧密胶合到分裂疏离的关系而引发的诸多思考,使《蛙》反映出历史记忆的另一种真实的故乡图景。拟从诗意观照下的故乡以及故乡诗意的流失对个体存在造成的精神疏离,来阐释在宏大历史叙述背后《蛙》所呈现的诗意暗流。  相似文献   

12.
诗话在元好问研究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宋韦居安《梅磵诗话》、明瞿佑《归田诗话》、明都穆《南濠诗话》、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清翁方纲《石洲诗话》等,大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引起过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比较而言,近现代学者撰著之诗话,利用则比较薄弱。其实,这些后出的诗话,亦散存大量的遗山研究资料,如加以蒐辑、整理、利用,既可使遗山及其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链条趋于完整,又可觇近世诗风趣尚之流变。这一文学史料学的拓展,对当下的元好问研究,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考察唐代诗人储光羲诗歌艺术研究情况,不仅探寻储诗艺术的不断阐发演进过程,亦可稍稍考见不同时代的审美侧重与风尚。  相似文献   

14.
杜诗利用中古同义又读字调适诗律的情况很普遍。考察杜诗对中古同义又读字的运用,对今人阅读和研究杜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韵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选》第一次自觉地按题材类型列咏史为诗歌的重要一体,从而肯定了咏史在诗歌中的地位。按照诗人对历史人事的把握和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可将《文选》所选咏史诗分为三种类型:以客观叙述历史人事为主;围绕历史人事抒怀叹议;借历史人事抒怀言志。咏史诗与咏怀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构建新诗历史叙述的故事框架;二运用聚焦与深化的研究方法;三注重史料梳理与辨析的态度。刘著的注重史料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新诗及其历史的共识,从而减轻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8.
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朱德早年组建诗社、朱德以诗会友、朱德诗词作品的研究等方面,今后必须增强朱德诗词研究的整体观念,对朱德诗词进行革命性、历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立体研究,继续搜集和整理朱德的诗词作品,强化朱德诗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九叶派”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由社会现实的外部环境所决定。从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规律来看,现代主义诗歌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加以改造和整合,而“九叶派”诗歌正是经过改造和整合的现代主义诗歌。“九叶派”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上是达到高峰、趋于完美阶段的一个流派。“九叶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融于当时中国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主义精神之中。“九叶派”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最大功绩是,打破了“诗必须表现情感”的传统信条,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更新了固有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台湾诗人纪弦大陆时期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政治与诗歌背景,较为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他在大陆时期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现代派诗歌美学观。指出纪弦早期诗作一度曾受左翼文学影响,结合纪弦思想演变历程,揭示其诗作由忧郁滑向绝望的路径,评析其诗作日趋强烈的政治杂音和与左翼文艺为敌的政治面目,分析了纪弦大陆时期作为现代派诗人与当时其他现代派诗人艺术表现上的不同之处,文章也以确凿的史实纠正了近年学界对其若干诗作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