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图形和背景     
沈娇 《考试周刊》2011,(14):31-32
图形—背景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而且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以拓宽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
认知中的突显观对翻译过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来主要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的特性,反映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所遵循的规律。由于认知思维模式,观察和描述事件时间角度的不同,影响到图形背景的选择和图形背景的位置顺序。本文着重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视角,探讨翻译的过程,力图通过这个视角对翻译的过程有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汉语空间语言结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在对汉语空间语言结构“在……上/下/中(里)”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汉语空间语言的认知基础及其组织原则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CET备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已被许多语言研究者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本文讨论了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语言学意义,并从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力图挖掘该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翻译等方面的联系。以期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备考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图形-背景原则是心理学中格式塔原理的一种,同样也可适用于语言学,解释众多语言现象。该文立足于这一基本理论,对现代汉语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探讨了图形-背景原则在汉语结构中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6.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再后来被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同时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确定“背景“和“目标“是主客观结合的结果,但最终以主观为准.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英语分裂句(it-clefts)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自Talmy率先将该理论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介绍了该理论的心理认知基础,有机地将阅读的认知过程和调控过程结合起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阅读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后来被用于认知语言学来研究语言。图形/背景原则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原则。了解图形-背景理论对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作用,比如在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另外,对外语学习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功能,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最佳凸显效果,引起听者对图形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倒装句焦点凸显功能分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分析了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功能,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说话人将正常语序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背景—图形”,形成句末焦点,达到了最佳凸显效果,引起听者对图形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框架理论不同于只注意句法图形和背景的图形/背景理论,而是更多地注意同属一个框架的不同动词的意义问题;又不同于形象/基底理论分别处理认知过程不同层次上的问题,而是描述统一的句型观;也不同于突显理论在每个层次上几乎只关心两个突显实体,在句法层只关心句法图形(主语)和背景(宾语),而是关心更广的范围,包括间接宾语和状语。事件框架分析中的注意窗理论把地点状语视为位移事件框架的路线成分,分析事件框架中某一部分前景化的认知过程,认为在语言表达中,说话人可以用显性表达把路线的某部分前景化,即开启“注意窗”。框架和注意窗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对语言表层结构较有解释力的理论,能够解释表层句法选择的动因。一些传统上不能很好解释的句法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突显观中的基本理论。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广告语进行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感知网络广告语在商品营销中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3.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中的重要内容,任何知觉场都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组成,被感知的区域称为"图形",被忽略的部分称为"背景",两者不可同时被感知。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图形与背景理论不仅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探究。把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中国经典诗词的研究,探讨图形-背景之间的基本关系对经典诗词意境的形成以及读者在理解诗词意境焦点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为诗歌的研究和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图形/背景和突显观分别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和重要观点。本文试从该理论和观点出发并对照传统语法,探讨两者在英语简单句(如对称句、含地点的简单句和there be句型)句法分析中的作用,阐明其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中的焦点/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对分裂句的认知分析,证明分裂句的生成符合认知语言学的突显原则,焦点/背景理论对于英语分裂句的语言信息组织方式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认知文体学是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它关注语言形式与其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联,分析作者创作与读者阐释的认知机制。认知文体学研究理论框架很多,在此试图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对TedHughes的《山石满足了》(Hill-stone was content)做认知文体学分析,从短语、词汇和语法三个不同层面探讨了图形背景理论的运行机制及其在诗歌意境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此语篇中图形背景互换为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从而为作品的解读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