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跨界教育是指多角度、多视野看待教育教学问题。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结合跨界教育思考,构建共同发展促进就业的教育教学机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应当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目前来说,现代职业教育状况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两个问题,即社会劳动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分离、教育教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分离,从而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的建设与发展。结合澳大利亚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独有的"国家资格框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教育教学的共同发展,促使教育教学与劳动市场发展有效融合,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新西兰资格框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这与其构成要素及结构的科学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西兰资格框架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新西兰教育法案基础上形成的可评估的质量保证框架是新西兰资格框架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我国学分银行的建立和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塔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南非国家资格框架的发展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南非颁布了《南非资格署法》,目的是成立南非资格署和实施国家资格框架。南非国家资格框架的突出特点是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制定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资格管理信息系统。2009年南非颁布《国家资格框架法》,调整框架等级水平和部际分工,建立质量委员会。南非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其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成人教育》2020,(1):80-87
建立和改革完善国家资格框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高质量、高水平人力资源、国际化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教育举措。泰国资格框架的变革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需要的结果。泰国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是基于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和职业资格框架基础上,将各级各类职业资格和教育资格全部纳入框架体系中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发展保持实时、动态联系的发展模式,值得我国资格框架建设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已成为世界趋势。梳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资格框架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结构要素、支持条件和运行发展,对我国在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中,确立资格框架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基本追求、根据教育和社会现状准确定位和规划资格框架、科学设计实现特定目标的资格框架基本结构、协调资格框架制定和实施中多责任主体的关系、切实完善资格框架有效运行的各种支撑条件,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澳大利亚成立了资格框架委员会,加强和改革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将部门分框架整合为有10个等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体国家资格框架,体现了转向学习结果的新的学习范式,改革的目的在于顺应资格框架开发的国际发展趋势,促进终身学习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7.
国家终身学习策略与资格框架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保加利亚国家终身学习策略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基础内容、问题与趋势,及其国家资格框架的目标、工作计划、重点内容等方面的信息,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后,其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作为各国高教质量保障的一环,在联系国际问学位文凭互认中是很必要的。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是一个授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学术资格框架。本文主要介绍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形成机制与内容.然后举出其特点以期对中国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框架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为了强化和优化教育领域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建立在国际上和行业间具有可比性的资格框架,于2012年公布了《俄罗斯联邦国家资格框架》。该框架从"权利和责任的范围"、"从事活动的复杂性"和"活动的科研程度"三个方面对学习结果做出等级评定,并从"培训与大纲要求"、"实践经验"、"受教育程度"三个维度界定了获得相应水平资格的路径。俄罗斯联邦国家资格框架具有体现国家—社会协同管理理念、资格认证侧重能力、资格获取路径多样化等特点,有利于推动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及俄罗斯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框架分析来看,日本职业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具有认证体系完善、认证标准明确、认证考试与培训相结合和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等特点。根据我国职业咨询现状,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应该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认证体系,建立科学、统一、细化的认证标准,形成考训一体、知行合一的认证模式,创设资格证书定期更新和技能再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资格框架建设最先进的欧洲为例,着重分析了2008—2018年十年间欧洲国家和地区资格框架运行态势、最新进展和呈现的共同特征,以及目前的运行难点。针对运行难点,分析并归纳欧洲国家资格框架的发展趋势。欧洲资格框架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开展资格框架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实施“欧洲资格框架”,欧盟系统32个欧洲国家都在开发国家资格框架.目的是建立不同学习系统的对接和不同系统的资格的等值互认,使终身学习从理念走向现实。大部分国家采用8级资格等级水平方案,出现三种国家资格框架类型。欧盟实施了“欧洲资格框架”测试试点项目。“欧盟资格框架”引发了全球兴趣,开发国家资格框架成为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吕东东 《成人教育》2021,41(6):80-89
欧盟各国在参照欧洲资格框架(EQF)的基础上,纷纷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国家资格框架(NQF),在国际社会上普遍被认为是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在欧盟官网检索,共收集到18个国家或地区的NQF,其中任意两个NQF可以参照EQF进行比较.以此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基本结构、内容和实施三个方面对18个NQF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呈现欧洲国家资格框架的具体特征,并从中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争相规划、制定或实施国家资格框架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实现。通过引入通用术语、认可先前学习、搭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沟通衔接的框架,国家或地区资格框架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保障了学习者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开展。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在建设中也遭遇一定的问题:框架使用的术语过于复杂;雇主参与的程度有限;拓展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通道可能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发生冲突。要构建我国国家资格框架,需要分阶段构建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资格框架;建立推进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的机制;制定与国家资格框架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南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自实施以来遇到了资格的包容性及连续性等问题,南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资格的类型、衔接路径、资格指标等方面对资格框架进行了修订。新版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会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系统的连贯性和灵活性,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提供基础,增加高等教育资格的透明性。其经验对我国建立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作为各国高教质量保障的一环,在联系国际间学位文凭互认中是很必要的。英国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是一个授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学术资格框架。本文主要介绍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的形成机制与内容,然后举出其特点以期对中国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框架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一个统一、层次分明、并且相互融通的国家资格框架,是英国国家资格体系改革的方向。英国现行的国家资格框架(NQF)是在1997年QCA五级资格框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之后该框架先后经历了2000年课程改革、2004年八级框架调整和2006年GNVQ调整这三次较大的变化。通过统一机构、推出证书、体系融通等举措,NQF不断完善,显示出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在国家资格框架下实行普通教育成就证书考试与大学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考制度,形成考试与招生分离、学业评价方式多样、大学招生多元选择、社会化招考服务完善、入学标准动态调整等特点。其考试招生制度适应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人力资源开发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提高了教育对新西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借鉴其招考经验,我国应加强教育立法保障,调整考试评价的功能与方式,促进升学选择的多样化,加强中、高等教育衔接,提升高考评价的国际认可度。  相似文献   

19.
资格框架沟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也是整个社会职业能力平均水平的衡量基准,也可以保证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向上攀升,开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途径。通过经典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发现资格框架对于劳动者的心理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同时对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起到引领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资格框架的建设仍然十分落后,文章结合国际运行模式和国情,通过学习等级、学习成果类型及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国家资格框架作出粗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需要准确理解:它只应有助于各类专门教育之间,而不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实现这一功能的依据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功能上的等值,即二者都可以表征人的职业能力。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双证等值",职业学校的学历证书应当成为职业能力而不是文化科学知识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