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3,(12):69-70
在持续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科学防范与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成为社交媒体时代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全新议题。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经历萌发期、爆发期、扩散期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后,逐步探索科学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可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维护高校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2.
赵前卫 《新闻世界》2014,(10):101-102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产生、扩散、高潮、消散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演变动力。本文着眼于网络舆情的扩散期,从舆情事件本身的特性、利益相关方表达意愿、意见领袖的助力、媒体的放大四个方面阐述网络舆情事件扩散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公众来到这一平台中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形成网络舆情。本文对网络舆情进行探究分析,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反复期)、衰退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网络舆情内容和网民、媒体等在各阶段中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得出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客观原因及网民、媒体等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的非常规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态势作为衡量社情民意的主要指标,在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网络舆情作用主体复杂多样、作用关系难以预知、作用程度难以计量等特点,将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和网络舆情态势评估相结合,同时基于贝叶斯网络三个重要特点--复杂关联关系表示能力、概率不确定表示能力以及因果推理能力,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的网络舆情态势评估方法。通过对关键指标数据进行仿真和学习,建立网络舆情态势评估模型,从而对网络舆情态势进行有效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王晰巍  张柳  黄博  韦雅楠 《情报学报》2021,40(2):194-203
通过构建区块链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形成网络谣言自净和可追溯机制,为舆情监管部门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网络谣言治理和舆情引导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基于区块链技术和UML图形,在对区块链属性和工作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前提假设,从舆情爆发期和区块链审核、舆情发酵期和区块链过滤、舆情扩散三个阶段构建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并结合"塑料大米"这一网络谣言进行仿真实验,对区块链的网络谣言甄别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区块链的网络谣言甄别模型可以保证舆情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可净化网络谣言和保证舆情信息完整性。构建的甄别模型相似度函数是一个相对粗糙的方法,没有考虑信息存储的上限,由于挖矿难度的不断累积,哈希值的计算过程是一个非常耗时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完善,已形成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治理的完备体系。其中,加强对民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其网络安全意识,是国家网络舆情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政府实施的轻触式管理制度、行业自律等其他两个网络舆情治理维度互相支撑、互为依托,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入人心的作用,成为新加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一维。新加坡政府重视民众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网络舆情治理途径的构建,对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及制约传播的因素,以网络信息量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模型,确定模型的平衡点及其稳定性,研究在3个阶段产生网络谣言对舆情的影响程度,提出降低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之影响对策,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中的社会情绪对网络民意动向具有巨大的影响,是网络舆情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阐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网民社会情绪的演化机理,有利于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基于社会心理学原理,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进行分析,提出积极社会情绪、中性社会情绪、逆反社会情绪和异化社会情绪四种分类方式,并构建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社会情绪的形成机制。[结果/结论]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社会情绪在酝酿期、唤醒期、爆发期等阶段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后,提出应用社会情绪管控网络舆情的策略,即社会情绪酝酿期需要加强社会情绪知觉的监管力度、社会情绪唤醒期需要分化网民利益诉求并给予合理的宣泄渠道、社会情绪爆发期需要与网民及时沟通并进行情绪安抚。  相似文献   

10.
从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与实践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归纳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的技术流程,综述了与网络舆情监测密切相关的论题如网络舆情的概念、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舆情的特征与影响、网络舆情的主体与媒介、网络舆情模式识别、基于内容挖掘的舆情监测与分析核心技术、舆情监测系统与应用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试图指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17日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因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后可能导致的住房、土地以及今后生活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结合人民网舆情检测室专家刘鹏飞老师关于网络舆情归类的观点,分析该事件为因强制拆迁引起的涉及官民关系和城乡关系的危害社会安全的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1."陇南事件"网络舆情综述网络舆情事件的科学分析对于网络舆情研判十分重要,人民在线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长期运行分析将一般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归结为6个阶段:舆情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涨期、回落期和反馈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近年来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关注、扩散、热议、形成的四个传播阶段,寻求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在规律,以更好地为网络舆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事件寻找其发展的规律,通过梳理这些事件,可以摸清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文章以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为基准,将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壮大、跨越发展和理性发展时期,通过对每一时期的代表性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得出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特点,为政府如何监管舆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舆情、舆情信息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网络舆情表现特征的研究,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因素、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协调、交流、网络舆情管理保障、舆情信息汇集和反馈、舆情危机应急预警和处理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生的多源性、传播主体或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效应的敏感性、监控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地区应对与化解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危机应遵循舆情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舆情传播主体的平等性、舆情传播方式的"六度分隔"、舆情传播效果的"蝴蝶效应"等规律。  相似文献   

16.
贺倩 《报刊之友》2014,(2):30-31
将熵概念引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中,引申出舆情熵的概念,并从熵增定律出发具体剖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舆情熵增过程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重点从学生、网络和管理三方面分析舆情熵增的来源。因此,采取负熵、反熵的措施来防止和降低舆情熵值,是高校防范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最佳方法。负熵探讨如何组建舆情信息管理部门、培养管理人员、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为高校网络设立舆情防火墙;而反熵则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讨论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网络编辑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网络编辑舆情管理的目标和方法,总结了网络编辑舆情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E-R模型系统分析主题舆情的属性特征,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四个维度诠释主题舆情的传播范围及程度、舆情主题内容强度、主题舆情生长规律及状态、舆情受众意见分布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要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演化过程。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从舆情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中介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网络舆论场生态格局和演变规律的探寻,以期能更好地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有利于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公共决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