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处着眼论真知——对诗歌《西风颂》的文学文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风颂》是雪莱的登峰造极之作,不论是从语音还是从情感表达与抒发的角度讲,都很适合运用文学文体学理论进行分析。本文在细节上剖析诗歌文本的内涵及美学效果,以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达到对诗人寄于诗歌之上感情深层理解的终极目标,同时通过对文学文体学分析理论的实践及应用,探讨将文本建构置于此理论环境下分析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忧郁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基本情绪,那寂寞则是戴望舒诗歌中主人公不可避免的一种状态。本文将结合诗歌文本从以下几方面对寂寞者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寂寞者形象、寂寞的成因、表现;戴望舒后期诗歌的寂寞者形象与前期诗中的寂寞者形象的对比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戴望舒早期诗歌和后期诗歌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解读戴望舒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胡璐 《海外英语》2011,(2):135+141
作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传颂的一首,第十八首诗典型地体现了莎氏十四行诗的特点。文体学是分析文本的重要角度之一,针对该诗的众多译本,有目的地选择两位"新月派"诗人的译本,分别从韵律、修辞、词法等角度入手进行文体学分析比较,对于原文本和译本的解读,以及对诗歌翻译技巧的探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政元 《天中学刊》2012,27(5):80-82
汉语意象诗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学界在是否保留源文本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很多争论。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英句法差异,提出了汉语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诗歌中采用适当的异化翻译,保留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的有效纽带,它依据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文体的语言形式,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诗歌往往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主题,以达到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弗罗斯特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雪夜林畔小驻》代表性地显示了他的诗歌作品的文体特色。文章基于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首抒情诗歌的文体特点,以达到更好地鉴赏和解读英语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瑞敏 《海外英语》2014,(10):201-204
作为玄学派诗人的创始人,约翰·多恩因诗中运用的玄学奇喻而著名。诗中感情的表达与其它诗不同,通过推理和辩论层层展开,而不是简单的抒发感情。《别离辞:禁止哀伤》是多恩玄学诗歌中最出名的一首。诗中运用的玄学奇喻非常经典,形式中所采用的文学文体学技巧值得探讨,因为这些技巧是诗歌艺术之美的一部分。该文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分析这首诗,从而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似文献   

7.
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阐释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本、语境、环境描写作用和文本传达的知识与信仰。本文从认知诗学视角下,对杜甫诗歌进行图形/背景分析。杜甫将普通的图形与普通的背景有机结合,诗歌中贴切的形容词与适宜的动词的使用,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图形/背景的结合使诗歌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唐朝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杜甫诗歌,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体会杜甫本人崇高的人格和充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9.
文体学能够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各类文体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分析、欣赏和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运用文体学原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陶瓷文化旅游文本是旅游者了解景德镇的重要窗口,其英文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景德镇的国际形象。通过实例分析现有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弊端,对规范旅游文本的英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弘扬陶瓷文化,提升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的国际化形象。  相似文献   

11.
姚婷婷 《文教资料》2012,(10):22-24
本文通过对王维部分作品的英译分析,探讨王维代表诗歌中所体现的意境美在英译过程中的转换问题,从而确定一个相对合理和科学的翻译标准,使原著和译本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诗歌视象、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的五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诗歌文本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直接影响着高中生对诗歌文本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诗歌文本解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相对于其他题材的文章来说,诗歌更加抽象,其内涵更加含蓄隽永,高中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以此促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解读诗歌文本。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高中生感悟到诗歌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认知文体学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从认知的框架来解读文学作品,更能揭示语言中蕴舍的意识与语言形式的关系。本文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理论模式,即图形一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并拟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春》这一诗歌进行认知文体分析。指出认知语言学对文体学结合的方法更能解释对诗歌语言的选择,为文学作品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展开诗歌作品的教学时,教师只有以文本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展开语言教学,才能让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感知。本文以三首现代诗为例,从不同角度剖析重视文本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一、从文本中深化语言教学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诗歌类作品按创作年代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古诗词中的诗歌,另一类是近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无论是哪一种,诗歌作品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并且有一定深意。教师对诗歌文本展开理解与剖析,不仅能让学生从语言层面有很大收获,还能让学生体会如何准确、精炼的组织语言,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简短凝练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歌英译历史由来已久,关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作者认为,中国诗歌直译或意译是就翻译方法而提出的争论,对诗歌翻译本身有着重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直译和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如何使直译和意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16.
梁媛媛 《考试周刊》2012,(35):28-29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诗人之一。作为哈莱姆桂冠诗人,休斯的诗歌渗透着他对黑人的深厚感情。《疲惫的布鲁斯》作为休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其艺术创新体现在他将美国黑人音乐形式及方言巧妙地融入诗歌创作中。本文围绕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对休斯诗歌《疲惫的布鲁斯》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休斯诗歌所展现的艺术价值,并且更深刻地体会休斯在诗歌中所传达的对黑人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发展以来,译者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意境美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就成了连接各个流派的共同点。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联系,来举例说明诗歌的意境美之实境美,并指出诗歌英译中实境美的传达。通过研究,希望帮助古典诗歌英译爱好者更好地翻译诗歌。  相似文献   

18.
以希拉里·克林顿分别于2007年和2015年发布的两个总统参选视频文本为语料,运用现代文体学理论及普通文体学的分析模式,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这三个方面对该视频文本进行文体解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视频文本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英汉两首诗歌的译文的分析,所分析的英语和汉语诗歌都是属于同一诗歌类型,即意象主义诗歌。通过对英汉诗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找出此类诗歌翻译的特点。这对我们诗歌翻译,无论是汉语诗歌英译,还是英语诗歌汉译,都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助力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窗口之一,旅游文本的英译极为重要.受思维方式、神话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存在诸多困难.基于此,探究了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以期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