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以其公信力、权威性发挥着引领社会舆论的方向、传播主流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新的媒介生态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工作,就要唱响时代强音,做亮时政报道;展现传统优势,做精深度报道;做活网络报道,放大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2.
王丹容 《青年记者》2009,(12):43-44
时政新闻是一座“富矿”,各大媒体均视之为最重要的新闻资源。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成为说空话和套话的程序性报道。时政新闻的创新,往往被称为“带着镣铐跳舞”。如何跳出传统的时政报道思维,以崭新的视角和手法,让时政报道好看、耐看,各地党报一直都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会议新闻作为时政新闻的重要形式,在新闻报道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做活做软会议新闻,让会议新闻必看好看,是加快县(市)报向以县域为中心的区域都市报转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选择。最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9家县(市)报有关负责同志和编辑一起,研究如何从“大众情怀、百姓视角”入手,软化会议报道,把会议报道做活、做生动,使领导满意、群众爱看。他们就改进会议报道的报道理念、报道方式,以及如何把握题材、选择角度等,交流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现将各报交流的要点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大家对时政新闻的印象就是套路化的领导活动和程式化的会议报道。在此,笔者要探讨的是在中央提出改进文风的新形势下,时政新闻报道如何与时俱进,做百姓爱看的时政新闻。笔者认为,时政新闻要让百姓爱看,须从民生人手。  相似文献   

5.
当前,电视观众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新闻事实,还要知现在、知事实、知事理、知未来。因此深度报道在电视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时政类电视新闻,更有可"深"之处。只有把时政类电视新闻做深做实,才能有效提升传播力度和效果。"深"度解读法规政策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地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的首要任务。提高报道水平,让党和政府的精神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地被观众了解和理解,"深"度解读是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都多,在“规定动作”中,党务政务的工作性信息报道、政策性新闻报道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性新闻,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得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不容易,如政治性会议新闻就会议报道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可读性上不及晚报、都市报的软新闻,但硬新闻有硬新闻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报道。从新华日报连续三次的改版经验来看,党报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突出新闻因素等手段,做强、做宽、做深报道。  相似文献   

7.
田伟  王虹 《视听纵横》2001,(4):15-16
从选材领域看,不光是党政领导、社会名流的重要活动,还包括经济领域的重大举措和连锁会议,都纳入了大时政范畴。如杭钢集团报道本属经济报道范畴,但省长去了,针对经济发展或省里某一阶段重要工作提出指导性要求,时效性强,影响力大,要闻感足,即便是经济报道,也可纳入时政报道范畴,这实际上也是拓宽了时政报道的选材领域。  相似文献   

8.
总结一些地市报和社会生活类报纸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要做足做活时政新闻,应采用以下8种方法:第一,“划整为零”法。这种办法很便捷,多用于对一些新华社播发的重要稿件的处理,即把稿件的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分割出几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分别由编辑加上一条小标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会议报道,是一个老话题。如何改革,怎样改进,不能凭空设想。改进会议报道,提高会议报道质量,记者需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增强敏锐性和导向力、做活做深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各级党报宣传报道的重头戏理所当然是时政报道.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然而,时下很多党报的时政报道,死板者多,鲜活者少.笔者以为,一是角度过高,生硬说教,再加上政策性强,与读者产生距离;二是内容空泛,很难与读者产生共鸣;三是形式单一,经常以会议报道“会议”,内容程式化.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时政报道,面对市场的地方都市报是既爱又怕。爱的是,时政报道事关全局,很重要;怕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多,且内容讲究程式、行文庄重、用词严谨、政策性强,很多重要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抽象的、文件式的语言当中,读者不爱看。2004年开始,《温州商报》全面调整时政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时政报道是党报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也是党报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公信力的主打“产品”。因为时政活动仪规性强,遵循的规范多,时政报道的写作总是要求严谨缜密,把握政策,注重平稳,其语言也多以准确朴实、庄重大方、清晰具体为特色,一般不允许用大篇幅去渲染或铺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生活类报纸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白热化,"时政新闻"这个过去曾被忽视的新闻体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地市一级的晚报,在做大做强社会新闻等的同时,已将做活当地时政新闻作为参与报纸市场竞争的一大优势手段.  相似文献   

14.
改革会议报道,是一个老话题。如何改革,怎样改进,不能凭空设想。改进会议报道,提高会议报道质量,记者需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增强敏锐性和导向力、做活做深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5.
正时政报道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时政报道同时也是党报的重头戏,是各地党报最受领导重视、最受读者关注的板块。因此,如何做好时政报道是各级党报的共同课题。何谓时政报道?简单说,就是当地主要政治人员的言论、政务活动以及行政机关的活动信息披露。这种信息披露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往往对报道口径、语气有特殊要求,因而在时政报道中,往往存  相似文献   

16.
立身于广州这块中国报业的高地,《南方都市报》1997年出版日报时,生存空间狭小.为了开拓生存空间,该报进行了包括采编、广告、发行等在内的系列创新,报道创新中就包括都市报创刊之初曾经纷纷远离的时政报道.从时政报道到新时政报道.时政报道,通常指的是对国家、地区或城市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会议,以及政治人物参加的各类活动等的报道.不论是就其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对象而言,时政报道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然而尴尬的是,时政报道一度沦为“鸡肋”,读者不爱读,都市报在创刊之初甚至不设时政类版面.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实践中,时政报道形成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报道传统和形式,同时也沉淀了一些不足和弊病。综观我们当前的时政报道,特别是地市级新闻媒体的时政报道,有两种弊病特别突出,那就是:会议不见事,活动不见人。  相似文献   

18.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为采访路径,开启了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9.
媒体融合语境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革,使得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逐渐成为常态,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尤其是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表现更为明显.时政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报道中的热点和焦点,但往往也是难点.如何让时政报道在解读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时,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长久以来主流新闻界期待突破的问题.而当可视化触碰时政报道,全国“两会”报道便别开生面.为此,文章选取了人民网等七家媒体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可视化报道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了其可视化产品的话题分布、话语特征、表现形态等特点,以探究当下时政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创新路径和提升空间,为时政新闻融合报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炳路 《青年记者》2012,(18):24-25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刚好15周年.这对于大陆人民和港人来讲,无疑是重大新闻,如何进行这种时政新闻报道呢? 传统的报道会去跟踪香港举行哪些活动,哪位中央领导前往香港,会说什么做什么,还有新老特首的交替.无疑,这些都是重要新闻,也定然会成为各个传统媒体的头条新闻,但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