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跨行政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川渝合作建设经济一体化区域已经拉开序幕,制度建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制度建设是川渝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保证和制度变迁三个层面.研究了制度建设在川渝经济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在我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合作呈现的新格局中,驱动我国与东盟一体化合作中的贸易、投资、开放度等因素对经济趋同与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运用常态的C—D型的总量生产函数形式,以区域一体化为制度变迁因素,实证研究得出了各国提高经济开放度有利于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丁白根将经济一体化界定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两个基本向度的基础上,国内外学术界分别从消极一体化或积极一体化去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为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沿着“市场”的路径同时在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两个向度上进行齐头并进式的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着的问题是:“消极一体化”不足,“积极一体化”错位或不当.基于市场路径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采取转变思维定势、调整规划思路、消除歧视和不合理的管制制度、构建高层次及多层面的协调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WTO和EU分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物和典型代表。从这两个国际组织法律制度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的协调与共同发展,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并且也可以偃息法学界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关系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川渝经济区规划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然而该区域有限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构成一定的压力,如何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成为成渝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拓展,把生态环境污染指数作为技术因素引入研究模型,以构建川渝区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模型,并通过模型估计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强川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河北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河北带来巨大的挑战。与京津相比,河北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较弱,为能够抓住机遇,尽快适应协同发展的步伐,河北需要在制度保障、人才培养、产业升级转型等多个方面重点建设。  相似文献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战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万开云一体化发展等重大举措均是基于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无论是万州、达州、开州区域,还是万州、开州、云阳板块,均具有“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数量多,师生体量大,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特点。乘着国家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东风,积极主动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区域货币一体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必然也会成就区域货币一体化.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的典范,欧元同时也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典型.本文从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历程开始论述,着重对欧元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并阐述欧元体系对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一体化与西部地区区域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基本规律,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向.经济一体化要求政府职能必须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然而在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与一体化要求相对立.转变政府职能特别是构建Ⅸ域政府与制度创新将会有力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一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其动力源于制度环境的动态演变,具体指国家区域战略的引导力、区域产业转型的驱动力和职业教育的内生革新动力;其内在机理是以扩大区域整体职业教育规模经济为前提,以实现多元主体博弈均衡为关键、以降低制度创新与实施成本为保障。然而现行的区域宏观管理体制和院校微观的运行规则导致一体化发展困难重重,为此需要加强制度供给,完善一体化发展的配套制度;转变治理模式,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协调组织;促进多维联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格局。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四川、重庆等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了公因子(宏观因子、微观因子),并计算出了两个公因子的得分以及所有指标的综合评价.通过对综合评价的排序,本文得出四川省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在2005年中均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重庆市位居第二.宏观因子对四川省的影响显著,而微观因子对西藏省和重庆市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对它的认识和深化不断地进行研究,需要有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着眼发展的分析概括与规划对策。我们今天充分认识这一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迫切性。本文力求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分析和谋划,再认识新的发展格局下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中心区域合作方向选择,进一步提档升级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中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与周边省区联手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  相似文献   

13.
重庆银行公会自1931年9月25日成立,到抗战爆发前,其组织制度逐渐建立与发展起来,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业自律组织,是西部金融近代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该组织在稳定重庆金融市场秩序、协助国民政府整理川省金融及辅助地方工商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需要关注资源、实践与制度等相关要素。从这一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具有以地缘文化优势、经济产业优势为代表的资源基础,以优势互补、区域整合为取向的实践基础,以及以规范化、全域化为特征的制度基础。当前的合作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在优势基础上推进协同的资源转化困境,如何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协调的实践进化困境,以及如何在规范基础上实现创新的制度优化困境。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应以新的发展任务统领资源整合,推进协同化合作;以新的发展思路优化实践路径,推进一体化合作;以新的发展范式带动制度创新,推进战略化合作。  相似文献   

15.
开展院校研究是民办高校进行个性化定位、管理科学化、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及管理者强烈的优患意识,是其开展院校研究的有利条件。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可以从成立机构、培养队伍、建立院校信息数据库、创设环境、学习创新等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在川渝至贵州之间,自古存在一条盐油古道。它以乌江航运为主,水陆并进,自川境涪陵(今属重庆)起运川盐,溯乌江经彭水、龚滩、沿河、新滩、潮砥,抵达思南、石阡,辐射铜仁、湘西等地,下载桐油等土特产品水运出黔。这条盐油古道涵盖川、渝、黔、湘,对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与滇藏之间的荼马古道媲美。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an institutional merger taking plac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beginning from 1994.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pre-merger planning, the post-merger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the outcomes of the merger.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number of major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have led to the decision to merge.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rger was largely a top-down process and subject to political intervention.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ssues identified in this case is the difficulty of building a unified identity for the new institution as was reflected in the controversies and fights about the name of the new institution. The case studied provides a good example and valuable lessons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onsidering merger or other form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合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贡献了大量资金、土地和廉价劳动力,但是其相对所得日益被侵蚀。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不能让农民充分享受"国民待遇"。制度归因的探究结果显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核心制度加剧农民"干多得少"窘境,农业治理结构落后、土地和劳动投入制度约束扭曲以及农民产出分享机制保障力量孱弱阻滞农民收入增长,低效率的制度结构让农民在"温饱陷阱"周围徘徊。"干多得少"的贡献分享机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其危害性溢出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矫正"干多得少"的制度缺失,在核心制度上让农民重新融于经济增长体系中,清除配套制度障碍,才能使农民平等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