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我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改革过程中,户籍制度的功能在不断变迁。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在于户籍背后的附着利益。因此,必须通过改革重构户籍制度的功能,消除附着于户口的城乡居民权利分配不公平制度,恢复户籍制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资讯     
《教师博览》2014,(9):31-31
我国将结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国务院7月30日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表示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汜制度,并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也将作古。今后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户口均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前,人力资本是我国农村贫困的决定性制约变量,而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积累来说,劳动力迁移和流动能够迅速提高穷人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但是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尤其是在以户口划分为基础,并与户口身份相结合的城乡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制度体系安排下,使得户籍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穷人的迁移成本和迁移风险,从而使他们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力资本是我国农村贫困的决定性制约变量,而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积累来说,劳动力迁移和流动能够迅速提高穷人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但是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尤其是在以户口划分为基础,并与户口身份相结合的城乡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制度体系安排下,使得户籍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穷人的迁移成本和迁移风险,从而使他们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户籍管理制度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将长期存在,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剥离户口上的附加功能.中国的特大省会城市武汉市的公安户籍管理部门要探索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指标控制,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构建“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住房”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以服务体现管理的工作意识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信息万象     
河北户籍制度实施重大改革河北省公安厅近日对外宣布,将对全省户籍管理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河北省这次户籍制度改革是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打破城乡分割的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及其他类型的户口性指标管理。在统计口径上,以居民实际居住地和所从事的职业,将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并统一登记为居民常住户口。据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曹爱平介绍,这次户籍改革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  相似文献   

7.
张兰菊 《历史学习》2006,(12):23-24
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清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作为掌握人口信息、征调税役、分配资源和维持秩序的基础,它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综合性社会制度,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了这一制度。明代的户籍制度又称黄册制度,所谓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在自耕农经济的基础上,明代制定了严密的黄册里甲制度,控制户口和田亩以  相似文献   

8.
陈曦 《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57-158
户籍制度是中国一项涉及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制度。本文运用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户口管理措施,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当前户籍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还有助于对中国户籍制度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对户籍制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谈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育公平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朱琦 《当代教育科学》2003,(19):11-12,16
60多年前的《联合国人权宣言》提出:“不论什么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蕴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来自不同阶层、居住地儿童的公平对待。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户籍制度改革,笔者认为,在这一背景下,要尽力消除原有户籍制度对于教育的各种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达到教育公平的实现。一、户籍管理制度概况及我国原有户籍制度弊端户籍管理是一项国家行政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为出生、死亡登记、婚姻登记、身份证件管理等。它主要由3部分组成:户口登记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是紧密关联的,二者呈现出互动性。在人口流动和户籍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的土地纠纷越来越多。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下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构建的农村土地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人、户口和土地分离和转化的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农村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户籍制度--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直接导致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劳动力要素流动规律促使农民大规模流向城市,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以限制自由流动为基础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子女就学与就业和劳动保护法规等方面)却严重阻碍了这种流动。致使,2003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这种非正常的现象。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允许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政府的一项主要功能,因而社会福利政策必然成为政治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选举制的发展、普选制的推广以及各种“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投票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公民社会权利的扩大,为选民积极介入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渠道和途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在社会福利与政党政治之间,二者共生并存、互制互动,并通过交互发挥功能来既保障公平与正义,又实现经济效率,以稳定执政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教不仅把分配问题列入经济学的范畴,更侧重于把它列入宗教道德的范畴中加以讨论,因而使分配问题渗透着深刻的伦理思想,其分配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遗产分散和取财有道等方面,在财富分配的环节上力求做到使社会上每位成员都有获取财富的均等机会,其社会福利制度更是体现出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尽可能缩小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的经济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福利函数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古典效用主义时期的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看作是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或效用的简单加总;转折时期,新福利经济学流行,其主要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伯格森-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由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提出,西方社会福利函数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困惑时期;对阿罗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导致在现代出现了古典效用主义的复兴,而这种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效用主义的简单回归.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供给机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福利是一项惠及民生、社会公益性强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市场或第三部门的单方面供给均有其自身的缺陷。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供给机制应建立一种由政府供给基础性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满足基本层次的公共福利需求,第三部门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提供志愿性的社工服务及福利项目,并在法律制度的规范、公益理念的引导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形成资源联合、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结构优化、合作共赢的复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社会自19世纪中叶起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写作和修改《资本论》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过程、主要形式、产生机制、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等问题都作出了明晰而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福利化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通过税收调节贫富差距,实现“双盈”目标;全面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全民公共教育;兼顾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推出反贫困计划。但是“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是工人劳动力再生产价值的扭曲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资产阶级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8.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稳定和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城乡税制、城乡户籍和福利制度一体化 ,使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 ,逐步形成稳定的“橄榄形”社会结构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急需要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必须健全法律规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英国自由党政府1909年提出的“人民预算案”是英国的财政制度、政治制度的转折点。英国政府通过福利制度保障广大劳工阶级的基本生活,而且通过财产税为社会福利筹集款项。这一财政法案有利于促进英国的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有利于福利国家的建立和社会矛盾的缓和。“人民预算”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福利预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