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空间隐喻是许多语言所共有的。文章以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为语料,发现汉语较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为这一普遍性提供了佐证。同时发现“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隐喻不能完全解决汉语中一些时间表达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综述近30年来时间表征的空间隐喻的研究状况,描述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从时间-空间隐喻的产生机制,到跨文化领域的对比研究,从语言层面到非语言层面,研究向更广的领域扩展。然而至今,对于时间表征是否完全可以通过空间隐喻实现,时间-空间隐喻的产生机制等根本性的问题,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这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这一命题有来自多个学科的证据。语言学证据显示,现代汉语时空隐喻体系由四个运动隐喻系统和一个体隐喻系统构成;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时空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空间域理解和建构时间域。  相似文献   

5.
有研究表明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因为时间是抽象的,而空间可以通过身体体验而感知,所以人类借助空间隐喻来构建时间概念,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时间概念的认知本质上是空间的。隐喻遍及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对一些隐喻表达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些隐喻不被我们所察觉。本文的目的就是发掘那些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6.
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中表达时间概念的重要手段。莱考夫提出的"时间流逝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英汉语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王艺澄 《文教资料》2012,(7):46-47,71
张建理、骆蓉的《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通过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空间—时间隐喻模式,对相关内涵做出了较深刻的解释。作者通过进一步将时间认知分为四个亚类,证明了这两种隐喻模式只是面向将来型动态时间认知的亚类,汉英语中还存在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认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广泛收集英汉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比了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隐喻在概念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英语中更多用"自己在动"的隐喻,汉语更常用"时间在动"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陆建茹 《文教资料》2011,(18):37-38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但两者在人类认知和语言表达中的地位却是:乔平衡的。时间的表示主要是通过空间的隐喻来实现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比探讨了汉民族通过空间概念认知和建构时间的途径和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研究证实,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对大多数时间概念的定义和理解都是借助空间概念,通过隐喻的形式来实现的.从词汇、"时间在动"及"自我在动"隐喻系统方面研究时间的空间隐喻及其在中英文中存在的普遍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与时间的顺序性有关的隐喻大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模式。在同一种隐喻模式中,由于观察角度的转换而造成了"前"来"往"等既能表示过去也能表示未来。时间隐喻模式中的这种观察角度的转换来源于空间隐喻模式中类似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表象表征及其加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时间隐喻为研究材料,考查了隐喻表象性与多个心理维度(理解度、熟悉度、喜好度、适当性、重要性)的相关性,并通过比较被试对表象程度不同的时间隐喻在表象加工和语义加工后的语义确认成绩,考查表象加工对时间隐喻表征所产生的加工效应。结果表明时间隐喻表象性与这些心理维度有密切联系;虽然语义表征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基础和起点,但表象表征并不完全是一种附带产物,而是句子表象性程度的函数,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有介入作用。高表象性的隐喻存在双重编码。  相似文献   

13.
刘薇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2-133
在所有的隐喻语言使用中,歌词隐喻是最值得一提的。它不仅是口语隐喻的升华,也是文学隐喻的平民化,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又别具风格,堪称隐喻语言的一朵奇葩。具体分析歌词隐喻的语言特色及其与其他隐喻语言之不同之处,意在为歌词隐喻的理解和分析创造一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中短篇小说的佳作,其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颂。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结合了不同的叙事空间,它通过文本表层和深层结构展示了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显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体现出圣经叙事的历史书写与神性隐喻交织、文学叙事与伦理教化结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教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隐喻。源于生物学的启示,杜威的"经验"、"生长",皮亚杰的"同化"、"调节"、"平衡"以及多尔的"自组织"等概念及其支撑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内在的经验和主动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赫尔巴特、桑代克和泰勒曾占统治地位的教学、学习和课程理论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从而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发展。生物学隐喻促进教学理论发展的事实启示我们:应重视隐喻在教学理论发展中的价值,并广泛地吸收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观照教学问题,以求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时间具有抽象性,人们利用具体的空间词汇描述时间,即通过空间隐喻认识时间。从认知凸显视角分析时间特征,发现其与时空隐喻之间具有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时空隐喻都凸显了时间的伸缩性、线性和方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花园街五号》是改革文学中长篇小说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一座建筑展现了改革对立双方的力量的消长,其中的空间形态极具代表性的意义,成为结构、行动、观念、比较的展示所在。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主情结、个人禀赋及作为大写的人的深层无意识,福克纳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时空意识,这种特殊的心理机制使其在创作中不仅大量使用意识流语体,对时间与空间进行随意转换,而且还对客观的、无形的、抽象的时空进行文本化,使之成为主观的、有形的、形象的具体文本,从而实现了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和审美态度的超功利性,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阈限。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抽象的,而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这些隐喻概念的运用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各民族认知的共性;同时,隐喻概念因深受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男女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该研究从认知角度,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试探性分析,并阐释了《诗经》爱情诗中的爱情隐喻表达生成的认知理据和文化因素,丰富了《诗经》中爱情诗的相关研究,为《诗经》中的爱情隐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