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太虚在批判鬼神之教、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从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五乘共法、一切唯心、自他两利等众多角度阐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并大量引用儒家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巨赞主要从救教救世革命精神的承袭、对僧尼现实人生关怀的角度对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实践,这是社会转型时期佛教改革思路的摸索与尝试,为大陆佛教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5.
弥勒信仰在近代人间净土理论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太虚对弥勒信仰,尤其是兜率净土信仰一生尊崇,贯穿弘法始终,这是由于其学宗唯识,宗归弥勒以及兜率净土的出世间性以及弥勒信仰独特的释疑特点决定的。太虚对"慈宗"的构建扩展了慈宗内涵,体现了其八宗并弘、融会贯通的佛学特点。其释读使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在弥勒下生信仰中有了切实的理论连接点。印顺发挥了弥勒下生信仰,阐释了人间净土的真实含义并比较了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星云提出了更为圆融的人间净土观念,其理论根据却已偏向自性净土。  相似文献   

6.
传统佛教一直被世人视为远离尘世的出世之道.近代著名佛学大师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在理念上主张积极入世,普度众生,而且在行动上提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太虚本人为此身体力行,也因此倍受褒贬.究竟应如何看待佛教传统与现代、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关系的呢?本文拟从太虚大师与蒋介石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如何把握出世入世的分际,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严正谴责日军侵略,号召国内各方团结一致支持国民政府,坚信中国抗战必胜。在国内外发表演讲,鼓励佛教青年放弃清修,自卫反击日本,降魔护国,以尽国民的力量;呼吁日本佛教徒制止本国军阀的残暴侵略行径,止息战争。太虚率佛教访问团到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家拜访当地侨胞、政治人物、佛教领袖,宣讲中国抗战真相,倡导建立佛教国际统一战线,以实际行动维护人类的长久和平。  相似文献   

8.
星云大师的宗教诗学思想可以称为“人间诗学”,其内蕴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其中要义包括:以“为人服务”为文学意义,以“给人欢喜”为文学功能,以“表情达意”为文学评价标准,以“给人明白”为文学创作原则等若干方面。星云大师“人间诗学”的内在精神根植于其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之上,从创作原则到评价标准都深受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距今已过了大半个世纪,有关人间佛教思想渊源的讨论可谓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太虚佛教理性观以空理而非实体为世界理性;以五俱意识现量为直觉理智、以康德先验范畴为心不相应分位假法;以独行意识比量为逻辑理智。他批评常人理智现量及比量的谬误,认为只有佛教无分别根本智才能现量亲证世界理性从而起真比量后得智;具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印顺的人间佛教内涵的歧异是其思想受到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印顺佛学中,“人间佛教”的“人间”包含了六道中的人界、世俗社会和胜义的大乘世间等三层含义,而并非只指称其一。印顺的人间佛教的“人间”三义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现实中佛教的某些弊端,充分显示出印顺佛学针砭时弊、当机摄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邹林珊 《文教资料》2010,(29):100-101
太虚的美术思想具有“空中道”的佛教辩证法特色,即缘起的普遍联系观及正反合的矛盾范畴观。他以唯识理论辨析“直觉”.倡导直面真实的“艺术化的人生”。这些都是现代中国美术急应汲取的宝贵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拟从夏同龢状元与太虚大师相识相知的佛缘,来阐述两人的佛学增上缘和两人的人生理念及这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佛学启示思想。  相似文献   

16.
太虚大师把图书馆作为实践其“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机构.为此.他多次考察、构思和设立各种佛教图书馆,其中他所创立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藏丰富.人才辈出.成为近代研究型图书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彭欣  浣晓璐 《文教资料》2011,(11):173-175
近年来,星云大师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站在缘起与超越、爱生与共生、转化与提升和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生命立场,他以富有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过程、生命道德、生命价值和死亡教育等问题,加深了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理解,是对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一种补充,也对教育的人本归位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叶以来,由于西学的输入和民族危机的深化,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宋明以来就已经形成的以理学为中心的儒释道三教会同的格局正在呈现出缓慢解体的趋势。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一道,都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困惑、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转折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在当时的思想界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被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又被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团体,更有僧团、寺院、慈善基金会等实体性组织以支撑其弘法事业的展开。现在被日益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之间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寺院经济的基础给予佛教走向人间给予物质支持,而佛教的改革、人间佛教的理念又极大地影响改变着现代寺院经济的形式与内容。在以最终提高福利为目的而非仅仅强调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寺院经济的存在有助于缓解各种矛盾,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人间净土的思想,是受到佛教中西方净土理想世界美好世界的影响,从反观现实世界不和谐不完满的现状当中,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追求。本文从佛教中关于西方净土和人间净土的比照,并且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入世化,特别是佛教净土宗对人临终往生的关怀、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关注,而强调化导世人行善、建立和谐生存环境的人间净土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