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多发时期,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具有群体性、利益性、情绪性、公开对抗性、复杂性等特点。作为维护社会正义与社会防卫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介入群体性事件尤为必要。刑法谦抑性理念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司法机关介入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把握好性质限度和职权行使限度,检察机关介入群体性事件应注意批捕、起诉、查处职务犯罪的限度,法院介入群体性事件应区分定罪、刑事责任和量刑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学视角看,我国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性的。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矛盾加深,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政治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政治生活面临一些弊端,一方面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政治体系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效能。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性和突发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何防范和应对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有效地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紧张局面,对正确疏导和有效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消解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实现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而稳定历来都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矛盾堆积、城市发展欠缺、政府管理不到位及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群体性事件还引发了一些社会政治问题。要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一要畅通社会沟通渠道;二要完善法律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三要强化政府责任;四要提高民众的利益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不断呈现,由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化解矛盾的重要方法,理应在群体性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其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的作用作一些有益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云南是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笔者对该地区的调研表明,利益矛盾加剧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另外民族宗教问题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008年,我国发生了多起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从发生数量、参与主体、发生原因、事件形式来看,都具有较鲜明的特.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因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公、利益格局变化产生的社会问题积累,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分公务员不能依法行政、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三是利益诉求渠道缺失。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有效措施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8.
曹雪彦  孙强 《学周刊C版》2011,(9):199-199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度和损失也在逐年上升.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达6500亿元。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现在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今年群体性事件发生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定、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有所抬头。建立和健全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指标体系,监测和预警社会稳定,对准确认识和掌握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和发展态势,采取必要应对策略是极其必要的。保持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还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社会建设,培育积极的社会政治心理,改进政府管理,及时并正确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是一定利益主体以违法方式向政府部门表达利益诉求以及不满情绪,并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我国群体性事件所以频发,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期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而相关政府部门侧身利益之中、忽视某方利益并至其严重受损是直接诱因。群体性事件虽然影响严重,构成社会安全的重大威胁,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兼顾社会各方利益解决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公众参与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参与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环境信息公开不到位,非政府环保组织参与作用未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等。在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规模日益扩大,矛盾愈演愈烈的境况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休、退学生数的统计以及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的不时出现表明,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区域、家庭、年级和性别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高校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高校敏感问题之一,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工作是高校维稳重中之重。高校群体性事件需“预防为主”,应加强人性化管理、学生的宿舍管理和网络虚拟空间监控。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应明确责任人、提早介入、合理干预参与人、疏散围观学生并做好后续工作,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在"风险社会"时期,群体性事件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文章以安徽省曾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当代群体性事件,给出了伦理维度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Knowledge and human identity are socially constructed phenomena. Like other aspects of human identity, teacher identity is shaped through social influences. Some of the social influences that contribute to teacher identity development happen through critical incidents that teachers or teacher candidates experience. The current study, adopting a critical incident analysis perspective, attempts to ascertain the nature of the critical incidents that 49 pre-service teachers of EFL have experienced throughout their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It also tries to uncover the effects of these critical incidents on their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er identity. The data for the research was collected using a Critical Incident Form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pre-service ELT teachers’ early learning experiences included certain critical incidents. An induc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se incidents revealed that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hemes: people, context, and outcome.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critical incidents and thei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 will hopefully be a benefit to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具有地方性、行业性、偶然性、暴力性特征。基本原因在于民众诉求表达渠道狭窄,政府应对管理能力落后,执政理念陈旧。要坚持平等与包容的态度面对群体性事件,坚持客观与公正的原则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务实与高效的精神解决好群体性事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完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存在阶段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的并存与转化等特点;本文从法律危机的角度,把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分为三类:法律心理危机、法律信仰危机、法律执法者的法律执法危机;提出应对与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主要对策和措施,包括大力加强实效性的全民法治宣传与教育、完善群体行为和政府人员两个层面法治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行政强制行为的制约机制、大力建设和发展法治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偶发事件,暴露出我国公民缺乏基本常识及科学判断能力,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诸多困扰。因此,对常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社会矛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危及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高校又是人群密集单位,如果高校发生危机事件,将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目前我国高校的危机管理还存在信息不公开、法律缺失、缺乏实践教育以及模拟演练等问题,需要采取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危机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等应对措施,以便于高校建立适合自己的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聚集在一起的群众是"乌合之众",群众对于历史是被动的,是受众。而卡尔.马克思则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大众经过长期努力创造的,并且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二者涉及到了一个共同问题———群体性事件。群体事件中存在严重的盲从现象且涉及多种社会矛盾,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关注群众心理,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体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