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对人的理解也在不断衍变。现代派对人的理解,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本文拟从“人与非人”、“人是非理性世界牺牲品”、“人之初,性本善”和“人的存在是荒诞的”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人”在现代派文学中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一九七八年九月,一个W·J·F·詹纳尔的英国学者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关于中国文学的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能否出现”的发言。不同于我们国内对“现代文学”的通常理解,他这里所说的文学的“现代”概念,指的是“欧洲人所谓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学批评的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气息越来越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概念化、技术化。当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至少在两个方面需要拓展和自由深化:一个是在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本意识理解认识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文学作为人们诗意地栖居大地的意义上人的主体性活动的精神价值要求。文学载体和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各种媒体的消遣性文字与文学的区分和界定,影视文本、影视改编的影像传播与文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以及怎样理解“影视文学”的文学性或者文学内涵,还有时髦的“网络文学”、“民间文学”、流行歌曲的歌词,…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以“人”为思维中心,围绕着“人属于文学”的现代观念,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读者主体三维视角来建构他的“人的文学”的现代理论,充实丰富了“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内涵,是对“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一种补充,一个突进。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繁多,各呈异彩,它的思想主旨、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与中国和世界传统文学反差大,学生接受困难也大,在理解文本时,有一定的“隔阂”。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时设疑“何谓现代”,就是要回答现代主义是什么,以此引领学生掌握它的总体特征;再追问“何为现代”,旨在引领学生怎样掌握现代主义,从而探求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领会和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和18世纪启蒙文学标志着现代形态西方文学的成型。人文主义文学在汲取了传统形态西方文学的人文养料后,孕育出了现代形态的“人”的母题,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原欲”型、“原欲 人智”型、“原欲 人智 上帝”型三个阶段,其中“原欲”是核心内容。启蒙文学中“人”的母题总体上呈“原欲 人智 上帝”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7.
荒诞 ,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 ,也是西方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的重要话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荒诞的时代” ,这一句话像歌词的迭句一样频繁地出现在许多荒诞文学的小说或戏剧的台词中 ,被西方人反复咏唱。什么是荒诞 ?关于荒诞的含义 ,西方许多哲学家、作家、批评家、学者纷纷作出种种界说与表述 ,其中许多论述见解深刻 ,对我们理解西方文学中的荒诞意识启发很大。然而也必须承认 ,这些界说与表述大多采用抽象理论话语 ,这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 ,同时缺乏现代西方生活的具体感受的我国一般文学读者来讲 ,要深入领会现代西方人荒诞意识的精…  相似文献   

8.
文化视野中的古文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因此,要理解作为子系统的文学现象并探寻其规律,就必须“以大观小”,对文化大系统的现象及其规律做研究,在文化中理解文学。在文化视野中,中唐的“古文运动”不外是体现文化目的的一个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10.
应该说,随着价值中心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对个人欲望的带动,90年代初兴起的“晚生代”写作,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在中国登场的一次文学冲击波。只是,文学对现实的敏感,也同样伴随着作家们对“个体”的模糊理解。更多的人对“个体”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个性”、“群体与个体互动”的辩证关系上,就是满足于对“个人权益”、“个人主义”的理解。“晚生代”部分作家评论家虽然打出“个体即身体”的旗号,试图突破“灵”与  相似文献   

11.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朝鲜族文学,是用现代朝鲜族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朝鲜族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所以,我们的作家们应老老实实地站在这块土地上,认认真真地写出朝鲜族人的思想、感情、心理,才是我们朝鲜族文学的出路。“靠拢”、“跟随”或“嫁接”韩国文学,那只能是葬送我们自己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社团的研究转向文学“社团”的研究,以人为中心,将杂志与文学主张等放在人的因素上来考察,从社团特有的组织化集体化特征切入创造社研究,进而从文学外部要素的研究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将为我们理解现代文学打开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史必须“照着”历史史实讲,执教者应注意史德和文学的属性,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必须“接着”文学史、学术定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讲出自己的观点,慎重对待并尽力处理好“选本”问题是“接着讲”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杨波 《双语学习》2007,(9M):193-194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人生文学是一个泛化的不具原生性的概念,但人生与文学关系的新的关学建构是实现中国文学观从古代。“致君尧舜上”的教化正统观走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由“人生文学”衍生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演绎出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是能体现中国现代文论之现代性与本土性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9.
现在,文学的“内部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似乎只有这样的研究才称得上“文学”研究;而“外部研究”则遭到不少人唾弃,似乎这样的研究已离文学很远。文学之为文学,确实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传记等的特点。但是,文学,不是生长在“文学”这一真空内,它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传记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学,我们必须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社会环境和文学创作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且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形式。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兴盛,是与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