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释“碧玉”     
一提到碧玉,那晶莹剔透、温润可人的形象就会映入眼帘。《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又此三百里,日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晋朝王嘉《拾遗记·周穆王》记载: “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驭黄  相似文献   

2.
前人常用“龙虎狗”品评“三杰”——三个在某方面成就相去无几的同时代人物。如《世说新语·品藻》: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龙”是传说中的图腾生物,具有神性,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自是当之无愧:“虎”为百兽之王,龙虎并称,不相上下,有“弘量”的诸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5.
电视报纸等媒体有时会有“龙吸水”现象的报道,为什么“龙”有那么大的威力能将水吸到高空呢?先来看两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8.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9.
周红 《语文知识》2005,(9):18-18
“阕”与“阙”形体相似,读音相同,经常有人将它们弄混,其实二者的意义大相径庭。“阕”的本义是音乐终止。《礼记·郊特牲》:“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孔颖达疏:“阕,止也;奏乐三遍,止,乃迎牲入杀之。”《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八阕”就是唱八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专场”?就是辟出一块专门的地方,制定一些专门的政策,提供一些专门的待遇,只有一些专门的人能够享受,便是我们理解的“专场”。  相似文献   

11.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顾及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山文化玉器的诸多器型中,玉勾云形器因形体硕大、造型怪异,成为首屈一指的代表器型,受到玉器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学者凡论及"红山文化"或"红山文化玉器",则必然要涉及玉勾云形器,还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玉勾云形器进行专门讨论.本文对与玉勾云形器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探讨其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弊端,并将自己对该课题研究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思考和思路提出来,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本区玉器的起源,学者们的主流看法是始于仰韶时代的大溪文化。其实早在距今约8000年前,长江中上游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玉器,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时期,随着玦、璜、坠、璧和环等各种器类的相继出现,本区史前玉器获得了重要发展。丰富的玉器考古材料表明,长江中上游一带也是中华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基此,本文拟在对已有文献资料作进一步分析整理基础上,就本区史前玉器的起源及初步发展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有补于这一学术缺憾。  相似文献   

15.
德宏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许多资源被其它旅游起步较早的地州所利用,其旅游业处于一个被周边州市屏蔽的状态。文章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以翡翠玉石为支点、产业互动结合为突破口,探讨了国人翡翠玉石情结下以及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背景下,德宏如何突出重围,实现旅游业的发展与振兴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展翡翠之韵、唱翡翠之歌、树翡翠之牌及作翡翠之文为主的发展策略,通过旅游业与翡翠玉石产业的联姻,实现两大产业的互动、互利和共赢。  相似文献   

16.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两个务必”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详细论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向全党倡导坚持“两个务必”,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真理的过程性、思维的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在不同的论域里说明真理辩证性质的两对概念、不能简单混同。重新解读两对概念的内涵,走出真理的“迷梦”,为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在"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工人阶级,二者的关系如何"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演变可知,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二者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人阶级同无产阶级这两个名词之间在历史的沿革中只是大致上等同,并非完全一致;由于特定历史情境,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二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后,改称为工人阶级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的标准和好坏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汉诗英译问题.英译本中能称得上是精品或极品的却是凤毛麟角.比较流传千古的<长恨歌>的两个英译本各有千秋.诗歌翻译应做到在传达原诗内容的同时,兼顾原诗的形式,体现其音象美、视象美、义象美、事象美,保留其意象,达到其最佳近似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