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  相似文献   

2.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并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蔡锐 《考试周刊》2014,(19):156-156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少数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极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职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而言)一致的现象。职高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限制,思想还不成熟,最易从众。因此,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克服和避免“从众”的负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的行为总会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这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在行为科学上称为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出现在各类人群中,但在初中学生中更为常见。因此,结合初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德育应突出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冒永健 《班主任》2005,(11):30-31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身心发展尚不完善、知识和经验较为缺乏的小学生来说,消极作用是随处可见的.下面试对小学生的几种从众心理和行为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在班级学生群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聂旋风的围棋争夺屡传捷报时,课余下围棋的活动便立刻风靡一时;当班里冒出来一个集邮迷以后,一大批学生的书包里也跟着悄悄地新添了一本精美的集邮册;开学之初如有两三个调皮鬼好给别人取别名,那么不出一星期,全班同学几乎人人都少不了一个喧宾夺主的雅号,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个人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或“遵从”,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赶时尚,随大流。这种“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表现十分普遍。从众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从众,可  相似文献   

8.
程显龙 《班主任》2013,(11):29-32
【话谁背景】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但由于中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相对比较缺乏,加之自制能力较弱,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从众行为都会产生消极作用。例如,看见别人穿戴时髦会为自己的朴素感到寒酸,  相似文献   

9.
所谓从众,是由于真实 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30%的成年被试者作出从众的反应。生理上、心理上发育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中这种现象就更普遍的存在了。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0.
如何对待学生的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虹 《宁夏教育》2003,(4):22-22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像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班级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选举学生干部,多数人举起了手,另外的人东张西望后也跟着举起了手:争论某个问题,多数人意见的一边倒,往往得到另一些观望者的赞同;见到一些人嘲笑某个同学的缺陷,另一些人也跟着嘲笑起来。总之,多数人怎么说、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怎么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从众”或“遵从”。所谓从众,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  相似文献   

12.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 ,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众”所反映的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则这个集体会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因而 ,“从众”心理对班集体的建设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的形成“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是与人的经验有关。即在大多数情况下 ,多数人的意见一般比较正确。另一个原因是 ,个别不愿被人们称为“不合群”的人 ,不愿让人另眼相待 ,或惹人注目而丢面子。“从众”…  相似文献   

13.
活动背景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但由于中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加之自制能力较弱,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从众  相似文献   

14.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受到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够成熟,也最易随波逐流。一、高中生的从众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发生过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到城里买东西,老远看到一条长队,他以为是什么促销优惠,也就跟着去排队,结果排到自己时,才知道是排队上厕所,弄得自己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5.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事实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这种从众心理.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存在着从众心理现象,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备课、授课与教学研讨中均有从众心理表现.通过分析,如果要摆脱千篇一律的从众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勇于质疑大胆创新,以求对未来物理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众心理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多数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多数人怎么认为,自己也怎么认为。 从众心理在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由于这种心理是在人们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很容易盲从某些错误的东西,若任其自由发展,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危害。二是从众心理又具有在特定范围内企求一致和协调的特征,在良好的外  相似文献   

17.
从众现象的分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作为社会大范围中的一员,必定要受到社会其他成员及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影响.从众即是最能体现社会影响的心理学范畴之一.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极易倾向于与多数人一致.作者对从众的经典研究,从众的原因,从众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从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谈谈中学生从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是个人由于无形中受到群体影响而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即别人都这么做,于是自己也就这么做,别人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群体中生活,因此,人必须而且能够接受群体影响,不仅现实的行为具有感染力,而且认识和观点也有感染力,这就产生了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的思想、情操、对社会的认识、兴趣爱好、服饰打扮,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比如我班某学生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其他同学受到感染,一时间钻研数学风气浓,一些平…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从众,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以初涉人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人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及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力图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有时甚至出现逆反这种反控制的现象。然而,由于在人生阅历、知识、财富等方面的拥有量毕竟有限,在各种各样的选择面前他们还不是十分的理智与自信,因此,其言行选择不免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使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相一致,这就是中学生的从众现象。一、中学生从众现象的成因透析事物的…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一些令人费解的划一行为现象。比如一些同龄人忽然都穿上一色的鞋,理一式的发型,追求一式的穿着等,以致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规范,无形中制约着许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明知一些事情不对,也要跟大家一样去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所谓从众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体在团体中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团体的影响,而在感知、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社会从众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暗示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他人的行为或行为结果,能够很迅速地引起某一个人不加分析与批判地接受与模仿。从众行为在团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