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能否在教学中自由发言,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一、学生课堂“自由发言”,是新的教学方式的表现目前,用新课改的精神看课堂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我们把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学校”,而不是“教校”;我们所讲的“教学”,指的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那么作为学校基本细胞的课堂,作为从事教学活动主要场所的课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就是平…  相似文献   

2.
审视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仍然缺乏生机和活力,甚至缺乏应有的人性和理智。一是关注优秀学生的表现,忽视对顽皮学生、学困学生的教育,眼中心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是课堂观众、听众;甚至歧视特殊学生,把他们安排在自以为很合适的座位上,成为"课堂边角料"或"讲台伙伴",任其"孤芳独放",这种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异样的风景"屡见不鲜。二是重视管教和纪律约束,甚至充斥批评与责备,轻视启发引导与赏识激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也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水清泉”,让我们的教育鲜活起来。传统的教育束缚了孩子思维发展,缺乏一种“行为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相信,只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符合孩子全面发展的开放型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我们会看到孩子背后一个富有童真和灵性的“美丽新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的确,好的课堂笔记对于优化复习结构、提高复习效率大有裨益。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只是充当了教材知识“搬运工”的角色,把教材上的内容简单“搬运”到笔记上.缺乏系统性,重点不突出,甚至丢三落四,等等。这给整个高考政治复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人就如何整理好政治课堂笔记以提高其在高考复习中的应有效能问题提出如下四点建议.希望能让正在紧张复习的考生们从中获得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的切入点,寻找着进入文本的最快捷,甚至是最“科学”的方法,而把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冷落一旁。于是课堂上就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的共同话题,从而使交流几乎陷于停滞,本应是水乳交融的和谐,却成了油水难融的尴尬。于是课堂也就不能自由呼吸,生命活力也就不再,那种麻木呆滞、无奈忍从的沉寂课堂便一次次重演。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  相似文献   

7.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我们许多老师的潜意识里仍残留着一个“固执”的观念:认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少犯错误或者是不犯错误,把“错误”当成学生学习的“可恶敌人”。甚至有些老师因学生数学作业做错了,还罚抄作业5遍、10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了而遭斥责的现象不绝于耳。这种不允许学生犯错的观念与做法,会导致学生对错误极力回避的心态,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也会使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不良学习品质,甚至会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8.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的根本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简而言之,就是“以学定教”。即:我们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需求。这样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在以学定教中把我们的学生推到前台,让质疑、补充、争论等充盈其间,  相似文献   

9.
我们把在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称为“新课堂现象”。这些“新课堂现象”很值得教师反思、研究并逐步消除。一、“新课堂现象”现象之一:把“对话”当作“问答”。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答”,无论有无道理或正确与否都不给予“表态”和引导,任凭学生遐想与信口开河,还美其名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现象之二:有“活动”…  相似文献   

10.
“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走进我们的自主学习会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片面认为课堂上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便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便成为课堂的主人;加之课堂前缺乏准确的预设,或由于自身科学素养的限制,形成了许多对自主学习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结合实际,做如下思考,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1.
倘若我们把那些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甚至故意搞笑的学生称之为“另类学生”;那么,对这类学生,是批评还是赞扬,是训斥还是鼓励?下面是我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遇到的若干案例。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大量的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学生的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试想,这样的课堂又怎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呢?更不用说去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创作活动,师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在英语课上我尽量让学生“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到底该如何…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语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语教学,教师还是习惯把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由教师提几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过程。这些问题有的是唱答式,由学生集体回答“对”与“错”;有的是猜谜式,学生必须答出教师已准备好的答案方算对,而且大多数问题缺乏启发性。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实际上是表演,学生是配合,有的学生甚至一直是听众。这种课堂教学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活动积极,其实,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14.
杨丽 《四川教育》2014,(2):81-81
怎样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尝试从建立课堂学习规则人手,助力学生主动、真实地参与课堂学习。“不破则无立。”首先我以“自主起立发言”代替了“举手发言”制。这是因为:日常教学中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问题后下面举起了手,但老师往往或犹豫着究竟该抽哪个,或按自己的偏好局限于抽几个学生,往往有失公允,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我一提出把举手发言改为自主起立发言,同学们都很支持:“我们有了把握就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了。”“就不用担心老师为难我们不会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5.
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继玲 《宁夏教育》2003,(11):11-1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师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全国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上,缺乏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和身体力行的职业道德实践。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未对学生微笑过,有的把训斥、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等同起来,造成学生身心方面的伤害,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礼仪的精髓是“真”、“善”、“美”,维护和体现人的尊严是礼仪的价值所在。教师礼仪…  相似文献   

16.
江花萍 《成才之路》2009,(12):32-32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的“新课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课堂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把学生看做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善待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老师过多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感悟,淡化甚至忽视了语文感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有的老师重“闹”轻“静”,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闹”过之后学生却无所收获。  相似文献   

18.
郑海珊 《辽宁教育》2011,(12):33-35
目前,在“减负不减质”的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练习挤进课堂,以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课堂练习遭遇了尴尬的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等与课堂教学脱节的“作业单”。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起不到及时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又得“另起炉灶”,做得一头雾水,加重了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负担,可谓低效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19.
不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很多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若是公开课、比赛课 ,教师更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 ,让学生讲 ,还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真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吗 ?其实不然 ,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与“灌”、“填”是两码事今天的语文课忌讳“讲” ,可能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 ,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20.
教,贵先乎情     
大凡听过省、国家级教学比赛的老师都应该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对于那些素昧平生的孩子,许多外地来的教师第一件事就是跟他们“套近乎”,聪明的老师在短短的时间内把陌生的师生关系粘连得十分融洽,甚至一节课下来,分别时竟出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动人场面。当然,这样的课肯定是成功的课。有人说:“课堂,首先应该是情感的课堂,其次才是知识的课堂。”我觉得这真可谓一语中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是引起人思考和行动的最佳“酵母”。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以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