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抒情技巧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优秀诗人的创作技巧,决不会是单一的只具备某种特色,而是兼具各种色调。毛泽东诗词创作除思想意义外,艺术上的特点也极其鲜明,以深刻隽永的哲理倾诉情感,以多姿多彩的景物烘托情感,以不动声色的手法表达情感,进而创造新的抒情境界。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东方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不断发展的革命现实的统一,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诗词点化艺术随处可见,熔铸改造,为我所用,机动灵活。缩写,扩写,改写,或引用成句与短语,巧借意境与手法,活用成语典故等应有尽有。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理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用点化艺术使自己的诗词创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产生出十分巧妙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题材广泛,体制完备,风格多样,气势恢宏,境界壮阔,雅俗共赏,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中国当代诗词殿堂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从思想内容上看,既有作者早年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革命斗争的浪漫讴歌与对中国人民光明前途的乐观探索,也有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豪迈乐章.从艺术上看,其诗词整体上体现了"偏于豪放,不废婉约;雅俗共赏,风趣幽默"的特点,集崇高美、婉约美和幽默雅俗美于一身,表现了极为高超的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5.
语言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词量丰富是恰当选用词语的基础,规范、准确,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别。注意色彩的选择,合乎语言环境是修饰词语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诗词语言丰富,用法考究,追求至善至美,呕心沥血,转益多师,“推翻历史三千栽,自铸雄奇瑰丽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与毛泽东精益求精的用词态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诗词中,抽象的意思具体化,语言精炼而发人想象的象征手法比比皆是。通过自然景物隐喻自己对现实的感慨,勾勒特定的人物、动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与博大胸怀,是毛泽东常用的手法。在语言艺术上创造了一个特有的象征世界,连绵的群山,奔腾的流水,展翅的鲲鹏无一例外地都打上了“毛泽东”的印记,诗人深邃的思想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毛泽东秉承庄子、屈原浪漫主义诗风,不但有艺术的渊源,还有生理与心理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副词虽然大都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语法特征较明显。但一般诗人在诗词创作时并不十分重视它的运用,然而在一代诗人毛泽东的笔下却得到了大量、广泛而又巧妙的运用。副词的表达效果、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能使写人叙事准确鲜明。状物抒情情景交融,言志说理理足志显,结句谋篇紧凑自然。绘景增色优美生动。展现其诗歌艺术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毛泽的诗词歌赋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铭刻了历史,记录了一个时代。为了宣传、追忆、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几十年来,艺术家们不遗余力地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让毛泽东诗词与音乐达到完美结合,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更加广泛深入人心,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唱红歌热潮。各级各类学校在举行大型文艺活动中,也经常咏唱毛泽东的诗词歌赋。笔者作为高职院校一名音乐爱好者,试图从毛泽东诗词成就与艺术特色,歌曲创作特征等方面作如下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写作诗词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寄情托兴、赠答唱酬,体现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化传习。毛泽东诗词在情感取向上表现了儒家以“仁学”和民本思想为基础的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在艺术精神上所接受的则是自由不羁的庄骚美学传统。在艺术表达上,既有即境会心、自然天成的“直寻”,也不排斥引事用典,吸取中国文化意象融入诗词意境,具有醇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毛泽东诗词对语言的超常使用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变异特点,从而表现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诗美鉴赏的角度对毛泽东诗词中仅有的4条“作者原注”的艺术功效逐一分析、探讨,并由此推断出这是毛泽东认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应在民歌和古诗中吸取营养的观点在他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高度融合的产物,毛泽东诗词意象类型众多,内容丰富,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跳跃性强,很难一览无余。简言之,有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跳跃,有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跳跃,有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的跳跃。另外,意象组合又呈对比并列形式,前后连接形式,交叉错落形式,扩展形式。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诗歌本质观和功能观内涵丰富,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了改造转换并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外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诗词的英文译本质量影响到读者的接受、理解和欣赏程度。国外译本中不同的翻译策略、本土化的语言、详细的注解和后记等方式或技巧的运用都使西方读者从不同的侧面较好的了解到了毛泽东诗词、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其文化影响已经远远大于译本本身。  相似文献   

15.
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成为东西方对立的主要表现。同时,苏联东欧改革失败之鉴前车不远,在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又产生了系列新的困惑。于是又有人渴盼重回毛泽东“一大二公”时代,渴盼进行更加严肃认真的“反修防修”斗争。这使得我们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毛泽东“反修防修”思考,分析其内容,阐解其成因,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取其经验教训,以更好地进行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建国后他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毛泽东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具体策略。这些思想正确指导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悲情政治是政治的基本形态和最高追求。悲情政治以对立为基本元素,以生存价值为动力,以独立意志为基石,以乐观主义为本质要求。毛泽东极具悲剧精神的诗词创作,艺术地再现了悲情政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1947年转战陕北时的《五律·喜闻捷报》沉默了半个世纪。1996年发表后真伪屡被怀疑,肯定者也疑惑颇多,理解分歧。本文以当时翔实的敌我态势、战事行踪、地理环境、亲属身世等资料考释了诗中大量史实,排疑解难,辨析词义,解读了诗作内容,探究了长期没有面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诗词无论是单个的意象,还是整体的意境都具有动态美。其目的是为了描绘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从而殿现革命扭转乾坤、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抒发自我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dance and visual arts in poetry education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peer‐reviewed articles published on the topic from 2000 to 2019. The review focuses on empirical results in studies concerned with using dance and visual arts in poetry educ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poetry pedagogy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review encompasses 21 articles that were analysed thematically. The thematic analysis yielded seven themes: expand and deepen understandings of poetry; break curricular boundaries;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personal knowledge, reflection and experience; increase interest, motivation and confidence; challenges, limitations and constraints; and disciplinary knowledge. With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ving increased in the 2010s, the findings show the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dance and visual arts in different ways in poetry education. Still, the research field is understudied, and many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concludes with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arts‐based responses in poetry education. The study adds to the dialogue on poetry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raising awareness of the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dance and visual arts in the poetry classro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