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动力,而生活则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但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却偏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道德观点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往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重在得出道德结论。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4.
薛萍 《考试周刊》2021,(10):39-40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引生活活水,让学生灵动、有趣地学习,不断增强学生独特、真切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周学松 《山东教育》2004,(31):51-5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作为一个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与教师以往熟悉的思想品德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因此,正确理解课程活动性特征,灵活设计学生可直接参与的活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成为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本文就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浅谈个人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复合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推动了数学教学的顺利进展。其中,学生最喜欢、也最有实效的方法就是生活化的教学。实施生活化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更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引生活之源、灌数学之园。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小学品德与生活要加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不能理性化地过重灌输,而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行为环境,让学生回归生活,感受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12.
人们都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沈丽亚 《成才之路》2013,(33):36-37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强凋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和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和引领。  相似文献   

14.
马海青 《文教资料》2012,(2):150-151
翻开品德教科书,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材中虽包含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信息,但这些知识技能不再是有序地呈现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而是存在于新教材主题活动运作的框架内。那么在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呢?文章认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整合、重组,引导学生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在生活中实践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文章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中,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有机联系和融合,从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还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针对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精心设计.将教育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教育具有开放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参与机会、合作方式等方面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考量目标,设计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性学习形式。这样才能全面升级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18.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课程结构框架: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  相似文献   

20.
董世友 《成才之路》2013,(20):18-19
《鸡西市中小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几年来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努力践行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