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少男 《历史学习》2006,(12):26-26
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一位同学在研读《开罗宣言》这一内容后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澎湖列岛属于台湾,然而《开罗宣言》在表述上为什么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并列起来?其实《开罗宣言》的草案上只提到战后日本应归还所霸占的台湾,而未提澎湖列岛。后来经过中方代表严谨、慎重地考虑后在修正时增补了“澎湖列岛”。这是国民党将领杨宣诚在开罗会议上为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2004年10月21日《环球时报》刊登了题为《中国代表修正(开罗宣言)》一文(作者:马骏杰),披露  相似文献   

2.
开罗会议     
<正>作品说明: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华民国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埃及开罗举行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签署的《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9,(6):10-10
美国参与制定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公开承诺,战后将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但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总部却另搞一套,称台湾极其重要,战后应由“美国单独军政管理台湾”,不要中国介入。  相似文献   

4.
开罗会议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作为世界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大国地位的回归。该会为战胜日本以及战后远东的国际秩序做出了安排,《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必须归还其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于《马关条约》后被割让,在此自应一并归还。蒋介石曾提出中美占领、共同管理琉球的方案,但因为美国的失信而流产。战后美日却一再利用琉球的托管问题,混淆钓鱼岛与琉球问题的界限,肆意将钓鱼岛纳入琉球范围并单方面将"施政权还给"日本;近年来日本又以"购岛"等闹剧挑起钓鱼岛争端。从历史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毋庸置疑,日本政府以任何形式对其侵犯都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和军事驻防;明代,台澎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前沿;清政府在台湾设省之后,台湾有了更快的发展,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收回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事实,也是早已确定的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7.
4月27日,日本国会众议院不顾部分在野党和日本国民的呼声,强行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它们分别是:《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这三项法案的通过,使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实施合法化。它的通过,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日本由“政治大国”转向“军事大国”的图谋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日本战后和平宪法所确认的专守防卫原则公然受到违犯,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陡增新的不利因素。日本急于通过“新指针”说明了什么?首先,在日美中三角关系中,日本企图…  相似文献   

8.
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向日本索取战争赔偿,成了战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一项重要外交活动.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前后经历了十余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索赔阶段 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的准备工作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开始了.为了清算日军侵华战争罪行,以待战后向日本索赔,1939年7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制定了《抗战损失调查办法》及《调查须知》,并通令各机关及地方各级政府着手调查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损害.1943年开罗会议后,对日作战各盟国都将战后对日索赔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民党政府成立了行政院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加紧系统调查工作.1944年3月19日,参事室外交组代表黄正铭等人参照苏联对德索赔办法,草拟了《战后对日媾和条件纲  相似文献   

9.
为了迎接胜利,严惩日本,国民党政权在二战期间就开始思考其战后对日政策。开罗会议及宣言作为中国对战后日本政策构想的原点,直接影响了国民党政权战后对日政策的设计。在开罗会议上,国民党政权所展现的对战后日本政策的策划是全方位的,虽然许多策划仅是原则上的声明。其中的一些想法在1945年7月26日通过的《波茨坦宣言》中被再次采纳,为战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国民党政权在开罗会议上的政策提案不仅反映了蒋介石希望打倒日本军阀、尽快结束战争的想法,而且表现了其作为崛起大国的全球意识与区域观念。设计战后政策的行为除了表明中国未雨绸缪之外,更表明其对于未来地区秩序建设负责任的态度。这些政策设计在当时影响了盟国的战后日本决策并为亚洲国家的自由与解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26日载 战后的日本人几乎不读《论语》,但近年来,《论语》在日本的人气重新高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占中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修建军事设施,作为南进基地。日本此举凸现了两群岛的战略价值及其对南海航线的意义。美国为首的盟军就多次在南海破坏日本交通线;《开罗宣言》未明确提到日占的两群岛为日后纷争埋下伏笔;侵占两群岛日军的投降问题也成了围绕两群岛展开的争执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发出紧急乞降照会,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为交换筹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同一天,盟国围绕日本乞降照会交换了意见,盟国军民举行了首次胜利狂欢,延安总部下达了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形势下的进军令,侵华日军惶惶不可终日。以上事态表明8月10日应为日本的投降日。基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形成的关于处理天皇制问题的既定方针以及有利于减少美国伤亡和战后占领日本的考虑,8月11日,美国经过与各盟国紧急磋商,在所拟的复电中颇有保留地接受了日本的乞降要求,日本的投降并非无条件。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日本军队停止作战、缴械投降。《终战诏书》为战后日本官方的历史认识"终战史观"提供了依据。在日本战败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重新判读《终战诏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45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形势下,侵台日军被迫向中国投降,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台湾终于回到祖怀抱。而诞生在二战硝烟中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两份重要的国际法件,为台湾光复提供了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日媾和是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对东亚冷战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对日媾和政策决策过程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饲育》到《拔芽击仔》前后,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再启蒙意识开始变得脉络清晰起来,及至《十七岁》、《政治少年之死》,大江独特的启蒙话语已经基本形成。此间显现出来的再启蒙意识中。除了对民主主义思想的精神坚守,还有对日本独特的民主主义体制的深切质疑和忧虑。大江正是通过强调在战后的时代状况和生存状态之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昭示了容许天皇制存续的日本民主主义的脆弱和天皇制自身所蕴含的暴力因素,并提示了战后价值体系的扭曲是国家主义风潮再起的精神土壤,以此警示日本民众,表达自己的战后再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16.
日美安保体制是日美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美日安全条约》、《美日共同防卸援助协定》以及《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其中《美日安全条约》是美日安保体制的核心,也是战后日本外交的基轴。因此,深入研究《美日安全条约》无疑对深刻认识日美关系,日、美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以及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当薄弱。即使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由于受政治气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亦未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日美安保体制。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现象才逐步改变。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发表吸引了大批学者的注意力,纷纷就日美安保体制发表看法,以期为决策者处理中、美、日三角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日本为摆脱战后“和平宪法”及“专守防卫”的法律束缚,在强化日美同盟、配合联合国发挥国际作用等招牌下,采用偷梁换柱手法,先后制定了《国际和平合作法》《反恐特别措施法》《援助伊拉克特别措施法》,为其海外派兵提供法律依据。这三个特别法的制定及其海外派兵的实现表明,战后日本宪法的基础及其和平发展理念已经发生动摇,未来日本的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放弃战争权是美国方面对日促降的首要条件,维系天皇制则是日本濒临败战危局仍竭力试图保留的要求。在《日本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放弃战争权与象征天皇制完成了事实上的政治性交换,《日本国宪法》得以成立,日本国家顺利重建。在这一交换中产生的和平主义理想,为战后日本带来无穷福祉,理应珍视。放弃战争权和象征天皇制,成为战后日本宪法两大基本特征,亦是防止军国主义在日本再度复活的法律性限制措施。如今日本政坛的修宪思路,则是从根本上颠覆宪法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应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5日,最先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现实,终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作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和主要决策者,裕仁天皇无疑是最大的战犯。但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却没有出现裕仁天皇的身影,并且日本的天皇制在战后还得以保留。众所周知,美国是处理战后对日问题的主导国家,那么美国缘何保留了天皇制?本文拟从天皇在日本的影响、天皇在投降和协助美国占领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1947年汉中出版的《昆仑日报》副刊《集纳》第十七号(6月24日)和十八号(6月27日)分上下篇连载了三青团骨干史青楫署名的冰心演讲记录稿《关于日本:记冰心女士的演讲》。同年,成都出版的《中兴日报》副刊《中兴副刊》第一六五七号(7月17日)和一六五八号(7月18日)也分两期连载了“速记上将”伍天峙和速记精英张力行合作完成的冰心演讲记录稿《关于日本》。两篇演讲记录稿未被《冰心全集》《冰心年谱长编》等研究资料提及,是丰富冰心演讲活动的重要新史料,从人物互动、演讲批次、演讲细节、战后心理等方面补充了1947年5月29日冰心在青年团中央团部演讲的实况,体现出冰心对国际新格局、女性地位、中日关系和战后民族心理的关注与思考,为冰心的文化形象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