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庄子》一书在我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对《庄子》的研究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研究著作.其中,“古史辨”派对《庄子》的研究秉承了该派辨伪的特点.文章把“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分为《庄子》的辨伪、庄子的考辨以及《庄子》中的老子与孔子三类,并以此来分析“古史辨”派的《庄子》研究.  相似文献   

2.
读《庄子》时,庄子将王侯比于大盗,将圣人礼法归于毁坏人性根源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和齐万物、等是非、同生死等打破一切既定秩序、磨平事物对立的巧妙论辩,让我不禁思及近代盛行一时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哲学思潮,它发端于语言学研究,后又发展为文学批评的流派之一,它以反传统、反权威、  相似文献   

3.
言意之辨,从先秦开始就成为我国古代哲学层面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圣人们各抒己见,"言能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立象以尽意"等等言论层出不穷。人们注重的是言能否达意,而忽视"言"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局限性。随着文学的发展,"言意之辨"逐渐诗学化。文学家开始从"言"与"意"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探究艺术想象的诗意空间,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文艺理论创作。  相似文献   

4.
张铂 《海外英语》2012,(21):196-197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根源于当时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其代表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集中探究了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此书是德里达对正统的形而上学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观点的一种解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尽力地"拯救"马克思主义。该文通过对德里达这部著作的分析,对解构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做出阐释,并试着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路上》是美国小说家克鲁亚克的代表作。二战后此书被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小说文本进行解构主义解读,将进一步说明这部作品作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书的地位,并揭示出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对美国传统和权威的反抗以及他们放荡不羁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7.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电影《大护法》中的角色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其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从角色的反模型化的形象塑造到中式山水画与西方暴力美学的融合,更深入地挖掘这部动画影片的独特魅力,并认为解构主义的思想用在动画的创新发展上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拟人是一种以人比物的修辞方法。《庄子》不但以人比物,而且以人比理,从而开辟出一片奇异的修辞景观。对《庄子》而言,拟人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言说策略,承载着特殊的修辞功能,可以较好地为庄子言道、传道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庄子》文中的“三言”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寓言、重言、卮言的区别、在内七篇中所占的不同比例及“三言”不同的表现特点,认为在阐述庄子思想时,“三言”各有其独立作用与地位,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成为庄子文章主要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辩的概念虽由汤用彤先生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但言意之辩的论争却肇端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始于先秦《周易》、《墨子》与《庄子》,鼎盛于汉魏六朝时期,嗣后宋明理学仍受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言意之辩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对话,是儒、道、释三家学说赖以完善与融合的奠基之石。那么这个哲学命题是如何生成的呢?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在借鉴和吸收前人优秀研究的基础上,以翻译辩证系统观为哲学指导,以解构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主要以它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力求系统掌握解构主义在《红楼梦》翻译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价值所在,进而说明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古代哲人、道家重要思想象的庄子,千百年来论者各执一说。本文依据史料,考辨了庄子生卒年代、故里、乡属;对庄子的人生哲理、修真养性、处世哲学等作了简要分析。《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与内、外、杂篇的划分,文中对一些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后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薛艳丽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40-41,7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在审美形态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理论。这种发展理论在中西哲学与美学开启之时就定下基调。古希腊人与古代中国哲人在言意关系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文化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着迥然不同的归纳和言说方式,并传达出不同精神追求。这种差异最终带来对美的形态的不同总结,并呈现不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龙作为人把握世界过程中想象出的一个特定客体,在不同时代不同诠释者的理解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礼记》中龙的内涵比较集中,多体现在君主出行及殡葬的应用上;《庄子》中龙的形象相对丰富,既有自然界的游龙、水中的蛟龙等,也体现在人的体态及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