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译者注:中国在非洲的对外传播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盲点",魏斯曼教授是非洲新闻研究的重量级学者,他是收录于"社会科学论文索引"(SSCI)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创新:非洲新闻学评论》(Ecquid Novi:African Journalism Review)的主编。我们编译这篇学术论文旨在帮助国内学者了解非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非洲同行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
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扭曲非洲形象,旨在确保它批评、指责、教化非洲在文化、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非洲范式"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在非洲形象的深层次原因,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面临中国在非"声誉管理"问题.但与此同时,西方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与非洲发展关系,为中国调整对非传播和外交战略提供了空间,中国可以实行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实现中国在非形象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了48个字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其中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求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做好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纽带。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多领域合作颇为引人注目,中国媒体走进非洲,与当地媒体集团形成新型竞合关系。研究非洲媒体集团的扩张模式,不仅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竞争策略培育我国在非媒体的核心传播能力,还能通过借鉴其成功经验为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与文化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提供支撑。本文尝试将非洲媒体集团的扩张模式归纳为横向、纵向、斜向三种,并分析每种模式在形成媒体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完整价值链中的作用,以期为中国媒体在非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媒体脸谱     
东方卫视落地非洲4月27日,东方卫视与非洲投资联盟签署协助非洲落地合作备忘录《东方卫视落地非洲合作意向书》。根据意向书,东方卫视年内将在非洲投资联盟协助下实现在非洲大陆落地播出,成为首家走进非洲的中国大陆省级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16,(4):69
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川普"唐纳德·特朗普一向以曝光各种夸大其词的"内幕"和发表夺人眼球的偏激言论而著称,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媒体奇观。出于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的需要,美国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出格言行和极端言论采取宽容甚至变相纵容的立场。请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和硕士生周迦昕的《"川普"奇观与美国政治新闻的困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非洲的新媒体发展不平衡。但从整体来看,非洲已经成为互联网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12,(11):45
在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云端读报"被评为"中国媒体融合2011年度最佳产品"。《2011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由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等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发布,详细分析了过去一年中国媒体融合性发展的态势和未来走向,对2012年中国媒体融合趋势做出预测。云端读报以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媒科技》2014,(16):58-61
<正>7月18日,在"自媒体与企业红利——2014中国企业自媒体(广州)峰会"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与南都网联合发布了《中国企业自媒体影响力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如《蓝皮书》所说,中国企业自媒体呈现井喷式发展的态势,建设自媒体并提升其影响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需求和战略。企业自媒体影响力主要表现在通过企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一系列自媒体相关的媒介传播和营销策略,获得外界的关注及认可的程度。而如何建设、如何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李栓科 《传媒》2017,(17):11-12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中国国家地理》坚持做内容推动型媒体。强势的媒体品牌都以内容为推动力,编辑部的高度决定了媒体的厚度。《中国国家地理》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原则和现代办刊方式,独家、原创、权威的内容是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2002年3月《今晚报·美国版》创刊至今,整整10年时间,《今晚报》已经成功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开办了22块版面,成为中国北方目前拥有海外版数量最多的报纸.22个海外版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五大洲,周发行量达到65万份. 可以说,自《今晚报》海外版创刊至今10年中已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形象,赢得了海外合作媒体的信任和全球百余万读者的欢迎.《今晚报》海外版也成为天津重要外宣窗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对非洲地区的印象主要是通过便捷的媒体阅读获取的,报纸媒体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公民对非洲的了解程度就与国内报纸对非洲的关注度有关。基于此,我们对《人民日报》等国内报纸对非洲的报道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国际传媒秩序中发出非洲声音,如何让普通非洲人能自由获取多样新闻产品?公平、共赢、包容、责任应成为指导国际媒体在非竞争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媒体"殖民主义"非洲媒体行业发展滞后,没有一家非洲媒体是国际性媒体,在国际新闻方面,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路透、美联、法新、彭博等西方通讯社.南非、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媒体行业在非洲已算是具备较为发达和完备的新闻传媒体制与机构.  相似文献   

12.
挠到受众的"痒处"近期,有丙方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捏造不实之辞,称中国企业在非洲犯有"掠夺资源"等"五宗罪".对此,新华社法文专线精心策划了五篇特稿加以批驳,选取"优势互补的中非经济合作""投资不干涉内政""中国带动非洲企业发展""中国企业成非洲人就业香饽饽""中国在非企业热心公益事业"这五个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报道方式宣传中国在非企业,进而深入宣传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对非政策.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得到重视,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构塑之间关系紧密。基于此,本文选取《国家报》《世界报》和《ABC报》这三份在西班牙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以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大"期间的涉华报道为主要考察点,解读中国在西班牙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分析西班牙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寰球传媒     
美国:《国际日报》称颂中国媒体最近,美国《国际日报》发表题为《也该表扬表扬媒体了》的评论文章说:中国在发生"5.12"汶川强震之后,媒体所做出的没有遮盖、没有美化的如实报导,让世人看到了灾区的惨景、看到了灾民的痛苦、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忍辱负重、看到  相似文献   

15.
吴隽然 《东南传播》2015,(12):57-60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更是中国向世界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的全球战略,为中国和非洲大陆的共同发展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给中国和非洲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也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了给"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西方媒体给非洲民众灌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必须提升在非洲的传播力,在传播理念上要尽量和西方国家进行区隔,淡化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着眼经济和民生发展,要遵循"中国方式"的传播理念来传播中国和非洲,要用发展的眼光报道"真实的中国"和"发展的非洲"。本文旨在探讨在"一带一路"这一全球战略下,中国该如何提升对中非文化差异的重视,吸取过往传播经验教训和西方成功的传播策略,为新时期中国在非洲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及构建有利于中非共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杜环是第一位踏足非洲的中国人。他将亲身经历编撰成《经行记》,使唐朝人了解了万里之外西亚、非洲的特色。杜环的游历生涯和他撰写的《经行记》,为研究中国古代与西亚的关系,记载西亚、非洲历史提供了翔实准确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将媒体融合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媒体融合"这个专业词汇成为业界和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其后不久,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间也有学者和业内人士对媒体融合产生质疑,甚至称其为"伪命题"。本人近几年来一直主持北京市记协主导的《中国媒体融合年度报告》  相似文献   

18.
闫成胜 《传媒》2015,(10):42-44
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地区的传播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97年5月28日-6月3日,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丹访问南非米拉德媒体集团(简称MIH),双方签署了通过其直播卫星电视平台(DSTV)转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合作协议.6月30日,MIH向南非及非洲、欧洲等广大地区转播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实况,引起了非洲观众的强烈反响,就此拉开中国电视媒体直接对非洲传播的序幕.中央电视台在对非洲传播方面,努力拓宽播出渠道,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各项举措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以下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的特点、成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2月22日,IMS新媒体商业集团、克劳锐在京联合举办的"2017自媒体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6中国自媒体行业白皮书》。《白皮书》通过对当前自媒体行业现状、商业模式、产业链的分析,认为2017年中国自媒体行业将全面呈现五大发展趋势:资金流向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19):17-28
自1996年以来,《南方周末》转型成为南中国一份主流的政经大报,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深刻地嵌入在中国社会、中国新闻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过过去二十年新年献词的话语变迁,探讨《南方周末》与中国新闻界、中国社会呈现出何种变迁关系,《南方周末》在此过程中如何定位自身媒体角色和社会功能。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交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被再次提起,不同的行动主体又为何对此进行集体记忆,其间又有何种社会意涵。研究发现:1.过去二十年中,《南方周末》经历了启蒙者、记录者/监督者和解释者等角色认知的变迁,总体上处于"混合型"的角色认知。另外,由于调查的式微,《南方周末》被迫转变为解释者角色。新年献词极力塑造《南方周末》的职业权威和合法性,但其所倡导的社会观念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借助往年焦点事件所进行的一种"策略行为",是"事件驱动"而非"价值驱动"。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话语实践受到总体政经结构、地方宣传领导人更迭和职业选择等多重因素影响。2.在社交媒体上,微博用户总体建构了《南方周末》曾出现过"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中国新闻界的"光荣与梦想"。在论述"过去-现在"、"理想-实践"和"传统媒体-互联网冲击"三类关系的话语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在"江艺平退休"和"沈灏被抓"的焦点事件中,网民话语都指向职业模范的离场与"倒塌",映射《南方周末》光辉不再。但也有差异,"江艺平退休"指向新闻业的"时代结束","沈灏被抓"指向中国媒体"制度缺陷"。3.话语若从组织化空间进入公共空间,其周围的结构性条件和行动主体将发生位移,原本的话语也将赋予新的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