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夸饰恒存 夸张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饰即夸张, 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古时又叫夸饰、扬厉、增语、激昂之语等。早先人们多半把这种修辞手法理解为夸大,往大处说。随着语言和艺术的发展,人们渐渐懂得了故意缩小事实也属言过其实,在诗歌创作中同样可以我到许多生动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夸饰一词源于刘勰《文心雕龙》:"自天地以降,豫于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饰即现代修辞学中的夸张,我国古文论中称之为"增文"、"夸饰"、"形容"、"豪句"、"激昂"、文学中的夸张,是把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艺术地夸大或缩小。李益(宫怨)诗"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极力夸大失宠宫女在冷宫里的万端愁绪,长夜难熬,度日如年的心态,这种脱离科学依据,但在艺术上却把诗情表现得真挚动人的心态描写,便是夸饰。范温(诗眼)说:"形似之意,盖出于诗人之赋,激昂之语,盖出于诗人之兴。"其意为:实写事物的态势是出自(诗经)…  相似文献   

3.
广义的"中国学",是指外部世界关于中国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主要由汉学和狭义的中国研究构成。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近似线性的演进过程,大致符合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二者共同衍生出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该逻辑对未来"中国学"发展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崛起大势下,以共生理念观之,未来"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大有可为,或将呈现三个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课程概念的重建经历了将近二百年的历程。以赫尔巴特、杜威和布鲁纳为代表,其关于课程概念之内涵或意义的阐释和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经验到结构的历史演进,凸显了现代课程概念之重建的理路、轨迹和脉络,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教中学"到"做中学",再到"发现中学"。  相似文献   

5.
《诗经》被分为"风","雅","颂",其中"风"的释义采宋人郑樵之说为"风土之音曰风"。秦地人勇武善战,秦风亦多激昂豪放之语,但《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幽婉朦胧有别,是秦风中的"异类"。而正因此,《蒹葭》题旨值得更多的关注与辨考。本文将《蒹葭》还原到"秦风"的大风格之下,对《蒹葭》题旨的"祭歌说"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6.
国学与管理     
国学与国学热"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再到"国学"这一过程。"国学"又有古义、今义与广义、狭义之分。"国学"的最早意义是"由国家  相似文献   

7.
作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语),宋濂不仅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同时也特别强调"辞达".这"辞达",我体会应该是词句和音韵两个方面都要"达".古之为文,大抵都是十分讲究音韵的,平平仄仄,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们或激昂或悠扬或低吟或浅唱,在一片平仄的音调起伏的声响之流中,让读者先感受到文章背后潜藏着的某种情绪,品尝到行文之美.  相似文献   

8.
寻求实在的历史之根,以摆脱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长期的无果之争,是哈金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从"实验创造现象"到"实验室的自我辩护"再到"历史本体论",哈金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大,从实验室的空间进入人类文明史,从实验实在论进入生成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论。但是,由于哈金没能对称性地对待人类力量与非人类力量,从而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康德先验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不管你是否相信,历史是有声音的。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炼石补天;从夏桀商周的暴政,到唐太宗的仁政爱民;从曹操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再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未有过间断。让我们倾听历史的声音,感受智者的心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一个爱菊至痴的人,他富有情趣,悠哉游哉。他不满朝政,不惧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乡间,如同菊花"花之隐逸者也",他只愿享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清新与淡泊。这是一个张扬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按自己意  相似文献   

10.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那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实用主义",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的"求真"、"求实",再到"九一八"事变后的"致用".傅斯年学术思想的这种变化,是面对时代变迁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1.
西湖之景     
正平湖秋月,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苏轼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到张岱的"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至近代诗人的"平湖映秋月茶香带墨语,转眼一丝涟漪扶醒了沉寂",平湖秋月中荡漾着文人骚客肆意狂放的诗情。仿佛这美景从未经过岁月的洗礼,依旧如新地陪伴俗世之人度过一个个平凡惬意的夜晚。那轮秋月每年如约而至,然而,世间的人事却瞬息万变。自唐代建成的望湖亭、南宋再建的望月亭、明万历年间修缮的望湖亭、清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天的"立德树人","道"本"无痕",但"道"融于"文"中,"文"是"道"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推动"道"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篇好的作文,是细节和情境的再现,是情感的充分表达与智慧的完整呈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丽折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树立和生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全球视野中的美国正处于从强国到超级大国的转化进程之中,历史发展呈现曲折性特点。国际上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从战争到和平再到战争;经济上经受了繁荣到大萧条再繁荣;政治上由民主党到共和党再到民主党轮流上台;治国理念上,出现了从威尔逊的"新自由"到哈定、柯立芝、胡佛的"自由放任"再到罗斯福"新政"的交替;文化上美利坚文化历练了"合众为一",从成熟定型到引领西方思想潮流的过程。曲折性的形成取决于世界格局的演变,取决于美国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取决于美国资本主义体制的内在矛盾和移民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酱紫"到"ORZ",从"大虾"到"稀饭",从"给力"到"丝",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语言的更新似乎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而变得"日新月异",其中又以网络语的出现为标志,不断创新的网络语随着便捷的信息化时代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就近几年的网络语的流行现象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民教育目标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从"臣民"、"私民"到"新民",再到萌芽阶段的"公民"的培养这几个阶段。本文通过对我国近代以来国民教育目标的沿革的历史梳理,审视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社会因素,在追溯和反思中,清晰当下的道路,坚定前进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学过程是"历史基础知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思考评价"三个目标的达成。"历史基础知识"就是基本史实,"历史现象分析"就是史实因果发展和现象的内在联系,而"历史思考评价"就是史实本质、以及历史意义和自我感悟。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能分析其前因后果及发展,从中获得历史经验,并指导运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这里面就涉及到三个教学指向:"知识、能力、思想情意",这是历史教学中要达成的三个终极目标,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之,将其融入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适度在课堂外拓展"。由上得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如何准确、快速、有效的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思想情意"三个目标,这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涉及到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教师当思之,学生当学之。本文从几个简单的教学案例引发,融合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浅谈一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老师和专家提出更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手工教育在历史变革和动荡的历程中,曾受到过不同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的影响,经历了从"手工"到"工用艺术",再到"工作",最终成为"劳作"的变化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过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当前教育界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工匠精神",是有许多启示与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儿童立场"是近年来比较时尚的概念和理念,时常能够听到人们提及。但一种理念从被人们谈到、口头上认可,到在内心深处加以"确认",再到从外在行为上加以践履,其间的距离往往较长较远。而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管理者是否拥有真正的、正确的"儿童立场",又决定着"儿童立场"从观念到行动、从理想到现实距离的远近。本期话题"学校管理者的儿童立场",由此就有了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求解"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教学表面看起来枯燥无味,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的热爱,更加了解历史。学习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培养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毫不夸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