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该句“护前”一词,课本注云:“回护以前的失误。《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见课本第286页注释(?))课本注释虽有《辞海》等辞书作依据,然我以为此注失当。释训词义,关键在于能通文意。按课本对“护前”的释义看,验之于文意难通。纵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课本将“勒兵”注释为“检阅军队”,笔者认为这样注释是不够正确的。“勒”并无“检阅”义。《说文》释“勒”为“马头衔络也”。《汉书·匈奴传》:“鞍勒一具。”可见“勒”的基本意义当是“套在马头上带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中说到“面缚”的语句有两处:①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与陈伯之书》)。②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阎典史传》)。课本均将这两处的“面缚”注释为“缚手于前”。这是不妥当的。愚以为此处“面”应为正反同辞,相背、反背的意思。按《正字通》云:“面,通偭?闭潘椿铡端滴慕庾衷甲ⅰ贰皞痢弊窒伦⒃?“字义固有相反而相成者,顾未可以穷变之理说之也。偭字古但作面,其后始增人旁作偭耳?鄙跏恰C?或作“偭”)义兼正反,故《韵会》云:“相背曰面。”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不乏其例,如:  相似文献   

5.
读者高孟平同志对“哗然而骇者”的注释(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提出了质疑,希望我们谈谈看法。现答复如下。在“哗然而骇者”这句话里,有两个重要的虚词,一个是“而”,一个是“者”。“而”是连词。但在这里,它不是把“哗然”和“骇者”两个词连接起来,而是把“哗然”这个状语连接给动词“骇”(这里表示被动义)。“者”字是一个指示代词,用在分析原因、解说人、事的句子里,相当于“这”。《说文解字》上说: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教材把“弄臣”注释为“皇帝狎近宠幸之臣”。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以戏弄臣”译成“在弄臣之间戏玩”。笔者认为这样注释和翻译似有不妥。其理由如次。首先,从词义上看。尽管“弄臣”在古代也是一个双音词,《辞源》对它解释是“为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并以《史记·申屠嘉传》为例:“文帝度丞相已困(邓)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依此说,“戏/弄臣”是可以讲得通  相似文献   

7.
注释,对学生准确把握句意、全面理解课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遗憾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词两首》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及《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某些必要的注释却给省去了,而已有的某些注释却值得商榷。一、不该省去的注释1词语的出处如“百舸争流”中的“舸”,课本仅注为“大船”。“舸”为何是“大船”呢?查扬雄《方言》可知:“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就比较明确了。毛泽东祖居湖南湘潭,词中所赋恰是湘江及湘江两岸之景,用“舸”自在情理之中。再如“鹰击长空”的“击”,课本无注。此出《汉书·五行志》:“故…  相似文献   

8.
高中三册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下称“教参”)。对课文《五蠢》的几处注释或译文,均觉有欠妥之处,特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故人重之”课文第三段有个复句:“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把“故人重之”译为“同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此译欠当。复句第一个层次,根据古之天子养薄而劳  相似文献   

9.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句中的“鄙”字,课本注释为:“鄙,边,这里作动词用。”没有说明是怎么动法。但根据全句的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来看的话,“鄙”似乎应释为“把……当作边邑”,亦即“以……为鄙”,“鄙远”即“以远为鄙”,由此,许多参考书都把此“鄙”看成是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中,作者司马光引用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句中“共”字作何解释,课本未加注释,看来编者是同意司马光的理解的。在引文之后司马光接着写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按司马光的解释,“俭,德之共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节俭是一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使至塞上》一诗中,有“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把“属国”注释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藩(ho)军队。”笔者认为,课本的注释有可商榷之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  相似文献   

12.
在文言文里,语气词“其”的判定并不难,但要找个恰当的口语词来对译,却颇费周折。试看教材上的几个例子。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的:①其何能胜?(《冯婉贞》)〖课本注释:那怎么能取胜?〗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来表示推测的:④其必曰……(《岳阳楼记》)〖课本注释:那一定要说……〗⑤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先生其此类乎?(《中山狼传》) 以上①、④两句中的“其”,课本均译为“那”。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十九页注释①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了如下注释:“这是《佐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的孔子的话。原意是只是说出来,没有写下来就不能流传久远。”很明显,这里是把“文”理解成了一个动词“写下来”,笔者认为,这里的“文”是一个名词,应理解为“文采”。把“文”理解为“文采”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入选了姜夔早期代表作《扬州慢》。课本对这首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释乃“(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此注释值得商榷。显然,课本中的注释把此句视为成分省略,故补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的字句。这样  相似文献   

15.
“端的”释     
“端的”一词在《智取生辰纲》(高中二册)一课中出现了六次:(1)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2)端的热了走不得!(3)你端的不把人当人!(4)你端的是甚么人?(5)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6)这七人端的是谁?课本只注释了例(1)中的“端的”为“真的,确实”。另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一册)一课,注释“端的亏管营、差拔两位用心”一句中的“端的”为“果然”。“端的”在明清白话小说里,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一般辞书都释它为两种意思:  相似文献   

16.
注释指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第一册课本(必修)里有处文言注释有点小错误,现予指正:“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释为:“皇帝狎近宠爱之臣。”此注释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发现,蔺相如授璧之后,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且于列观见相如,礼节甚倨……对  相似文献   

17.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18.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第六册在文言文注释方面,有值得商榷处;一、不够确切对贾谊《过秦论》中“……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句,课本注释:“〔委命下吏〕(百越之君)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委,付。下吏,狱吏。”把“下吏”指释为“狱吏”,值得商榷。据《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上册)第60面“下吏”词条,(一)注为“官卑者之称”;  相似文献   

19.
“讨杀”应为“计杀”山东省无棣县埕口中学张玉新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柳宗元《童区寄传》一文有这样一段:“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那?’”课本对“讨杀”一词的注释是:“就是杀。因为杀的是豪贼,所以说讨杀...  相似文献   

20.
高一册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对《过秦论》(上篇 )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 ,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 ,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