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绶琯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43年在重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开创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90年代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北京2000年8月3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原台长王绶琯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时说,李洪志从报刊上摘下一些科学新闻,又整段地抄录科普文章,显然想利用当前科学研究中待探索或未知领域来装神  相似文献   

3.
4.
5.
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红外物理博士,褚君浩的一生注定了要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他亲历过国家的艰难困苦,也赶上了国运的蒸腾日上,在时代的挟裹下,他如一棵小草,随遇而安却又坚韧不拔。他将科研作为理想,这理想是他心里的光。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下,他都愿意做一个矢志不渝的逐梦人,志之所趋,无远弗也,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相似文献   

6.
10月29日,何梁何利基金201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凭借在"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主要研究手段从事的纳米量子结构构筑、物性调控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作为物理学领域的唯一获奖者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近日,记者对高鸿钧院士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了他和纳米小世界的故事。我的事业在祖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以集成电路技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开创了一个神奇的电子时代。为了承载更  相似文献   

7.
潘锋 《科技文萃》2005,(10):71-73
2004年10月11日是国际疼痛学会倡议的第一个"世界镇痛日",该会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的口号.我国疼痛医学界决定响应这个倡议,将10月的第3周定为"中国镇痛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韩济生教授就疼痛医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8.
陈运泰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在临采访结束前,陈运泰教授准备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书留做纪念,一捆书打开后,最后那本书有被绳子勒过的痕迹,我们再三说明没有关系,陈运泰教授却执意要另找一本完好的。在给我们签名时,陈教授临时被告知要参加一个会议,但他一点也不马虎,坚持给每一位同学、老师认真写完之后,才歉意地与我们道别。  相似文献   

9.
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到步入科学殿堂,屡屡获奖,成为中国神经生物学领域最具权威的院士之一,……历经了身份的变化、战争的洗礼、机遇的诱惑,他的人生旅途,虽没有令人歔欷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却始终伴随着拼搏的艰辛、失败的折磨、成功的欣慰。李朝义的研究之路,从他24岁那年便注定终生。  相似文献   

10.
中学时参加北大组织的冬令营,夜游燕园,一位学长乐道于“一塔湖图”的典故,又送了我一枚校徽,勉励我志向北大。它虽未激发我刻苦攻读,却成了我校徽收藏的开始。这枚北大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篆体“北大”二字上下排列,形成了两个侧立人像和一个正立人形。虽手足朝下,却负势竞上。许智宏说,这是对每一个北大人的要求: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要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说这话时,我注意到,许智宏蓝格衬衫上系着的正是一条校徽构图的深红领带。40多年前,许智宏正是青年,也曾有过夜游燕园的经历。这时的记忆多是不灭的:困难时期,他和同学捞过未名湖的水草吃,那种喂鸭子的水草被他们戏称作“龙须菜”。“以苦为乐”的日子一驻数年,毕业时,几乎所有的男同学都找不出一条没打过补丁的裤子。尽管如此,许智宏对那段艰苦日子仍抱有感激。他说,在许多时候,受苦也是一种投资,成熟、智慧和坚强则是它的收益。同样收益的,还有对追求的执著:文革中,许智宏被下放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在外文和专业书籍都被划入“禁书”目录的那段日子,英文版的语录和毛选则躲过了严格审查,成了他研习英语的教材。几十年后,当许智宏以第三十任校长的身份再次走进燕园时,这段记忆鲜活了。谈到他深爱的北大发展时,许智宏说,北大迈进“世界一流”的路不只是几步。谈及他眼中的青年时,许智宏说,青年人不仅要有质疑态度更要学习尊重人。在我眼中,他是位在乎生活的先生。研究植物学,也爱逛菜场;喜欢翻闲书,更酷爱爬山。我也一直觉得,接受我的采访,是源于许智宏长久以来对青年的关爱。回望北大,总会想起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北大精神,这其中,有多少保留到现今?又有多少已荡然无存?过来人,将进者,都该面对。  相似文献   

11.
12.
《少年科学》2005,(5):31-35
冬天的北京,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小记者来到北京的五天中,下了三场雪,对于自小生活在南方城市的我们而言,皑皑的白雪是如此的迷人,置身于这一片纯美的白色中,感觉美妙无比!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我们打起了雪仗。清新宜人的空气中弥漫着我们由衷的欢声笑语。身体融入于  相似文献   

13.
14.
李小文教授对于遥感有着最简洁的解释:“遥远的感知“。遥感就是从卫星上远远地给地球“拍照“,得到数据后,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制作成遥感图像,“提取“大量有用的地  相似文献   

15.
王梓坤院士简介: 数学家。原籍江西吉安,出生于湖南醴陵。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汕头大学数学研览所所长。他专长概率论。在随机过程等研究中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创造了极限过渡的概率构造法,求出了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最先引进多参量。Ornstein-Uh-lenbeck过程,并取得系统成果。研究布朗运动与位势论的关系,求出布朗运动末离球面时间、位置、极大游程的分布,获得马尔科夫过程的常返性、零一律等成立的条件。在国内最早研究随机泛函分析,得到广义函数空间中随机元的极限定理。创造了多种统计预报方法及供导航之用的数学方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6.
周兴铭院士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科学实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在高校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教学型与科研型实验室根据它的任务不同特点也不同。对如何建设好实验室提出了要务实、节约、开放,评估要适当,实验人员地位要提高等意见。最后谈了对推动仿真实验工作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03年的春天,一封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信函飞到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林为干教授手中: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在5月18日春季毕业典礼上,将授给林为干教授最高学术荣誉——文学博士。他们已经为林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我国第2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走进了教师节首倡,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梓坤先生的家,就教师和教育智慧问题进行了专访。对教育理念更新、课程教材改革、考试制度完善等当今教育发展中必须面对又十分敏感的话题,王先生都坦诚直言。他对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