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2.
梁好 《山东教育》2011,(Z5):128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两位素质、个性、品格、能力相同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特级教师",成为教育专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让每一位教师都将自己的"特色"放大,成长为一名"特色教师"。"特色教师"不仅可以让教师找到自我专业发展的生长点,而且可以激活教师的职业热情,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以"预设"为前提,以"再现"为旨归,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尽管人们很早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概念,但事实上教师既没有把自己当作"客体",也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主体"。那么,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实际上起着什么作用或处于什么地位呢?多少年来,一个"主导"的提法,竟把教师放到了"超级主体"的地位。什么是"主导"?《现代汉  相似文献   

4.
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为第二语言(英语)师资培养概念问题上出现的三次不同提法,分别映射出英语师资培养的三阶段。在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教师培养方案中培养出扮演不同角色的英语教师—"教书匠""教学艺术家"及"真师"。为搭建有助于英语教师发展的平台,促使其成为"真师""一对一"学习制和名师工作室为我院英语教师铺设了自主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5.
"卓越教师"是对当代教师教育领域中拔尖人才的一种身份指称,也是当代教师教育范式改革创新的主要价值目标。"卓越教师"是国家新世纪"卓越人才"创新培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人才形象,它的卓越性主要表征为两个方面: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德者;现代教师教育技术的践行者。与传统师者形象相比,其身份规定性主要体现为各项素质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通州区提出"生活态"的"微+"区域教师培训范式,全面助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这种体现"供给侧"改革思路的培训新范式,以"寻本、寻真、寻为、寻实"为教师培训理念,以测定"微支点"、构建"微空间"、打造"微引擎"、整合"微档案"为培训策略。在这一范式之下,"微+"代表一种"生活态"的教师自主发展平台,一种实时化的"群整合"理念,一种"全成长"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孙晓明 《辽宁教育》2012,(18):53-56
"十二五"伊始,金州新区把东北师范大学的国家级重点课题《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和我区的教师教育工作融为一体,其目的是引领区域校本研修工作走上科研之路,为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研究》的大课题之下,确立"开放教育"校本课题,积极探索"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意在变教师以"教"为苦,学生以"学"为苦为"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让师生走上追求幸福教育之路。一、构建开放教育"一主两翼"课程体系,让"出色"变  相似文献   

8.
所谓"一师一卷"指的是学校不再组织统一考试,而是将"考试权"下放给每一位教师,每位教师为自己所任学科的班级出卷,以自拟考试内容检测教学质量。由此,"考试"不再成为悬在教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校尊重教师的创造力,放手让教师去开展工作,并相信大家能干好"。一师一卷"看似简单扼要,实质上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重大决  相似文献   

9.
近期,多起教师性侵学生、体罚学生的事件不断透过媒体公诸于世,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教师素质的广泛关注和严肃拷问。与此同时,教育部透露要对教师资格实行"五年一注册",并将于年内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一时间,媒体和舆论又将焦点集中在打破教师"铁饭碗"上,尤其把"五年一注册"与当前的教师职业道德危机联系起来,甚至把"五年一注册"看成是为防范  相似文献   

10.
一、优化教材,有效教学是时代对于教师的呼唤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即从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可以说这一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是教学三要素之  相似文献   

11.
刘琪 《教书育人》2009,(3):20-20
形成一种共识--教师需要"研"和"教" 我们必须让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帮助教师打破"研"和"教"之间的壁垒.形成"研教结合"的共识.转变教师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思想引领.如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以教师成长"为主题的沙龙对话,选择教师比较关心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教师备课、论文写作等内容为主题,鼓励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思考性的建议,供大家研讨和交流,集思广益.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受到学校及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家族取向,以权力运作为主要特征的"家族化"学校常常忽视教师的情感;作为一种对教学胜任能力的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缺乏学校"家族"中的"家长"支持,较难唤醒教师为学校奋斗的意愿和决心。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是学校"家族"中的"家长"对权力的合理使用,领导方式上辅之以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让教师觉得有一种"家"的感觉,逐步唤醒教师本身具有的对"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管理,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建设一支厚德善教的教师队伍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校长要想赢得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全面理解和对学校工作的全力支持,就要深入教师,以心换心,知己知彼,把家访教师作为校长履职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围绕"为什么要家访教师"、"家访教师的内容"、"对教师怎样进行家访"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教师研究"的定位为:一是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二是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三是提高自我,获得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成果。改进工作、提高自我是更为现实和重要的追求,发现规律、获得科研成果主要是在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结果。区别于其他研究的"教师研究"的特性表现为:一是"教师研究"的反思性;二是"教师研究"的儿童立场性;三是"教师研究"的实践指向性;四是"教师研究"知识成果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16.
王有鹏 《中国教师》2010,(18):17-17
<正>教师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好教师的。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苦苦"修炼"而成的。教师需要修炼好"三心",即安心、耐心和雄心。一、修炼安心不为"名"所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能够得到"名"的教师是很少的,而且往往自己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什么荣誉,这就需要教师修炼自己,不为"名"所动,为  相似文献   

17.
汪明帅 《教书育人》2012,(10):30-33
一、教师"被发展"何以成为问题有作者指出由于理论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倾向于"内求"的路径义无反顾地为我国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求"路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  相似文献   

18.
王凤霞 《学子》2014,(4):51-51
正常言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为更好地发挥团队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教师"共同体",有的以学科为单位建立集体备课组,有的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年级备课组。从理论上看,这样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为教师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教师之间应当是互相信任、互相激励、共同进取的,然  相似文献   

19.
教师发展是教师文化的创生与转变,"文化人"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崭新形象。教师的本性是文化性,教师是文化的建筑和寓所,教师文化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完整形象和存在方式。从"专业人"走向"文化人",整合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致力于为教师打造一种"通过文化、在文化中、为了文化"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与教育实践转变的同步化变革,是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