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是加强高校体制改革 ,实现“依法治教”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面向 2 1世纪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法》第六条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对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地位的充分肯定。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高等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中断了30余年。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全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就邓小平理论对高教的指导意义,高教的地位和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的经费保障、自主办学、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师生的权利与义务,依法治教八个问题联系当前实际,谈了认识。  相似文献   

4.
刊中报     
我校组织师生学习《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9年1月1日起实施。1998年12月份,我校组织师生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学校先后向各部门、班级分发了近200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有关宣传资料,许多部门、班级还将《高等教育法》张贴在办公室及教室里。各班级把《高等教育法》作为近阶段的政治学习内容,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和晚自习进行学习讨论,一些班级还将《高等教育法》列为普通诵训练的朗读内容。1998年12月30日《六盘水日报》在第一版和第四版刊登了我校师生学习《高等教育法》的情况和谈体会的文章。学校学报在1998年第4期开辟专栏,发表学习《高等教育法》的文章。学校还选送了5名校领导和基层干部到省级教委举办的《高等教肖法》研讨班学习。 经过学习,许多师生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懂得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表示要围绕培养人才中心,牢牢树立责任意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少师生还就依法治教、治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既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因素对高等教育和未来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折射出的新的人才观的具体反映。与此同时,面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学生工作的新任务,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于1999年1月五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为全面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奠定了基础,为教书育人的正确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将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如何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呢?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学好《高教法》、遵守《高教法》才能达到依法治校。 一、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是依法治校的根本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在高校领导体制上的具体体现。首先要发挥好党委的核心作用,这是根本,要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处理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关系,处理好党委成员与行政法人的关系,坚决按照(条例)和《高教法》规定的党委会和校长的职责范围依法按照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办事。  相似文献   

7.
论素质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魏水利1在外语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不久前,接受采访时指出,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他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战时创办高等教育,适应了这个历史时代不同时期的客观需要和战争艰苦环境条件,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探索,坚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基本方略,发扬革命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人才兴党人才兴军教育救国是创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这是一笔价值颇丰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对青少年来讲,课堂是教他们学习的主要阵地,这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呢?这就应该把创新精神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加以培养。一、激发学习动机,让创新意识萌芽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与求知欲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大动力。而学习动机与求知欲来自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教育规划纲要》中立足改革创新,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功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框架下进行了细化和提升。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是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界的重要任务,是指引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了对民办高等教育扶持与规范并举的原则,扩大了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的领域和力度,突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在科研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办学质量与层次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切实按照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独立自由、学术至上的高等院校绩效激励机制,推行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关键是处理好岗位的设计与人岗匹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调查总结陕西省实施“依法治省”、“依法行政” ,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省域内实施的五条做法和经验 ,分析和指出进一步推动“依法治省”、“依法行政”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法》的实施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三大机遇,提出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的全过程,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等观点。文章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把握高职特色,突出抓机遇、转观念,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高等教育法发展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高等教育法的发展完善 ,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变革紧密相连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建国奠基期、初步发展期、“文革”10年倒退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1998年 8月 2 9日 ,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审议、江泽民主席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各省区一年来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治国方略。近五年来,全市教育战线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有关大政方针,制订并实施“三五”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注重“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相结合,注重法制教育与法制实施相结合,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深入开展;统筹安排,完善措施,树立典型,加强宣传。经过五年努力,全市教育战线“三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在服务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体”“教”之争,这是发展定位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动态性发展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办初期的办学定位:以体为主,主要源自于国家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需要。在此后的办学历程中,体育院校“以体为主”的办学方向受到了60~70年代举国体制的形成(体育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偏向教育(教育体制)的两次“冲击”。体育院校面临专业大而全、行业特色淡化、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稀释的困境。在体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体育院校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谋划的一个重大议题:(一)调整优化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在体育系统职能的重新定位中承担起培养精英竞技体育人才的使命;(三)建立以运动项目为核心的体育学学科体系,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四)引进推广新兴项目,为我国运动项目的丰富发展作贡献;专业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应该在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体现更重要的价值,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培养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思想,是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就一个民族而言,没有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的主体是人,人的培养在教育。《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  相似文献   

20.
“研”而不“教”,空;“教”而不“研”,浅:“研”而不“作”(写),僵。“教一研一写”,应当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有机构成,成为教师职业成长的完美整合和并重发展的成功链接。真正优秀的教师都是精于教学、长于科研、能于写作的高手。教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和提高,写则是教和研的概括和升华。但现而今,“教一研一写”这一教师成长的职业路径,在实践中却遭遇了被肢解、割裂、破拆的尴尬,呈现出片面发展、畸形失衡的态势。许多教师长期“教”而不“研”,“研”而不“作”,长于教而短于研、巧于说而拙于写,常常为完不成科研任务“为难”,为几篇职评文章“发愁”。科研写作成了教师成长的真正的“短板”和“软肋”,因而必须要求教师了解认识科研写作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和加强科研写作,在写作中谋求均衡发展、进步成长、建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