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松 《辅导员》2013,(12):32-33
<正>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一、生态德育的含义及模式所谓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一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态体验模式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分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的现象及原因的基础上,认真探讨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道德教育的问题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讨论已非新鲜之闻,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的隐痛之一,归于一点就是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生态体验模式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是陕西师大附中结合自身实际.在分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现象及原因的基础上.研究道德教育实效性策略,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生态体验德育模式的实践魅力显现为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德育实践样式,有效唤醒体验者的生态阅历,诱发生命感动,打开生命梦想,激发生态潜能,显现为一种祛枯返魅的德育新形态。生态体验场是三重生态因子的科学组织与艺术化处置情境,运行机制是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可以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从根本上超越枯燥说教,彰显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倡导“以人为本,以德润心”,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德育主题“生态德育、绿动人生”,从“爱、雅、信、和、智、立”六个方面分层设计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及重点,实施“1+1”生态德育模式,在尊重学生生命主体、创设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充分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8.
德育来源于生活,因此要想构建良好的德育模式,必须要回归生活本位,让学生积极感受生活中的德育元素,并且获得德育。在生态体验中,学生无疑能够获得全方位、浸透式德育体验。结合杏品育人活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生态体验活动的开展促进德育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教育使命相统一的德育实践模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有对于德育及其模式的探索,其实都来源于我们对德育理想的追求和对德育现实的不满。我们为什么需要建立"欣赏型德育模式"?基本理由有如下两  相似文献   

10.
在中小学德育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与思考 生态道德,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它是指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树立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和优化环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的本质是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德。在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德育要克服技术德育和功利德育的片面性,树立人本德育、实践德育的理念,开展多样化的主体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结合独立学院特有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环境,在德育过程中构建和实践“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德育实效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生态德育”是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德育策略。生态德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人与家庭的和谐统一。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自我接受教育;通过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自我受到熏陶;通过家教活动,不自觉中接受爱的洗礼。实施“生态德育”应坚持的三个原则:一是追求发展性,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城市,它地处江西省腹地,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整个城市静卧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它就是新余市。德育在这样的绿色浸润中生发,必然形成独具魅力的气质和风采。近年来,新余市教育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为引领,从生态学的角度优化配置课堂、校园、社团、家庭和社会的潜在德育资源,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德育"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德育出现了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主知型模式。由于该模式以自由主义理论为背景,强调个人在道德上理性自主的哲学理念,造成了在实际道德教育中学生缺乏道德实践力量和个体与美好生活相疏离等问题。根据埃蒙.凯伦博士对道德上理性自主哲学理念的限制性修正,相应地调整、深化和改进主知型德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和具体实践方法,可以实现主知型德育模式的自我完善。西方完善德育主知型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德育在道德情操的养成、道德自主和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生活实践的德育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德育因此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而自上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19.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产生教育效果。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是知识性教育,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性"。实际看来,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学生只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收获。本研究以"道德体验法"为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道德体验法"实施策略,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学校德育忽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去研究,构建了"体验—内化"生态德育模式,探索出五条有效策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