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些刊物近期常提到“知识更新”的加速度规律问题。说“每隔十年,知识的总量就要翻一番”,或说“世界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就要翻一番”等等。究竟是什么东西翻一番?过多长时间翻一番?众说纷纭,互相矛盾。而且,什么叫“知识总量”?概念模糊不清。如果按“每隔七至十年知识总量翻一番”这个周期来看的话,计划十年出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完书之日,也就是它陈旧过时之时,令人难以置信。现代科学技术确实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2.
人均GDP翻—番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到“十一五”期末,我国人均GDP水平将由2000年的850美元左右翻一番,达到1600-1700美元,与之相应,“十一五”期间GDP年增速约为7.4%。在此期间,人口增长率不应超过年均0.7%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为80~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翻一番;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  相似文献   

4.
教师应强化6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知识总量每7-10年翻一番,“知识废旧率”也在加快,因此一个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获得。作为教师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这个“新角色”的职能更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学问,在讲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讲究战略运筹。战略,系军事术语,指的是作战的总路线、总方针、总谋略、总计划。治学若打仗,攻读、攻关如攻城,需要有一个总体设想和基本战略——借以高屋建瓴,主动在握地去夺取优胜的成果。知识爆炸与求知途径打仗需要侦察敌情,求知需要了解知识发展的形势。当今之世界,“知识爆炸”这一时髦辞藻风行寰球。它形容现代科学知识犹如原子核裂变一样,迅猛发展,急剧增长,剧烈膨胀。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世界科研人员每十五年翻一番;科学论文刊物总数十至十五年翻一番;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十六年翻一番。综合估计计算,全世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面临着“知识爆炸”的挑战,世界知识总量每隔七至十年翻一番,到2000年,知识总量是现在的三十一倍。知识的如此增长,是一个人在学生阶段,不管如何刻苦学习,也是学不尽记不全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的。用延长学习年限的办法对付“知识爆炸”的挑战是行不通的,凯洛夫教学论和传统的教育理论早已对付不了“知识爆炸”的挑战,这就需要找到以少胜多的措施,即要注重把发展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宗旨的探索。凯洛夫教学论把教学看作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只片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研究、不重视学生为何学如何学。这就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7.
知识结晶学     
现代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的系统,它的运动、结构、功能以及社会意义,就成了知识结晶学研究的对象。 我们知道,科学知识发展遵循普赖斯指数增长律,这是一个经验的统计定律,即现代科学知识是以一种特殊的超越函数增长,大约每过10年至15年,人类知识的总量便要翻一番。1968年,系统论的创始人L.V.贝塔朗菲提出了“自然界的结构与科学的结构的同型性”的问题。1985年,我国科学计量学家提出了一个对普赖斯指数定律的微观分析理论,即知识结晶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不可服老     
教师都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人,但是这一定的文化知识,并不足以成为胜任教学工作的资本。不必说青年教师,就是中、老年教师,虽然学识较多,但很多知识已然陈旧,极待更新。知识象世间万物一样,也遵循着新陈代谢的规律。国外有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知识废旧率”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九七六年大学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到一九八○年就有百分之五十陈旧过时,到一九八六年将完全陈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开专业课程的数目,平均每十七年翻一番。由此可见,人们要适应  相似文献   

9.
图书信息知识教育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一二十年来,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每个角落,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信息量激烈增加。据统计:全世界80年代图书印刷量是50年代的4倍,期刊增长10倍;科技信息量19世纪时每50年翻一番,而到本世纪80年代每两年就翻一番。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当代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都在中学阶段就开设了图书信息课程,普及图书信息知识,培养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0.
人的智力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爆炸是现代人类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国外学者确认:目前人类知识每三年翻一番;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走上工作岗位不过数年之久,百分之五十就变成陈旧。今天被认为是发明、是创造的最新成  相似文献   

11.
一、有关终身教育的若干的基本问题 1. 从时间跨度来看.有关研究表明,人类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初期之前,人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几乎可以受用终生;到了工业化社会中后期,90%左右的知识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未来社会知识信息总量3~5年翻一番,更没有任何人能只靠10年或20年的学校教育,学到终身需要的知识.同时,未来社会中人们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人的自我发展的要求也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全民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增强终身学习意识,适应学习型社会,进行粗浅的探讨。一、树立新的学习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当今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世界知识总量每隔7~10年就翻一番。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着。若把1750年时人类的知识量算作2倍的话,1900年增长到4倍,1950年时增长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急剧增加,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发展的崭新时代。1信息时代的特征1.1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急剧缩短  相似文献   

14.
题目:某地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am2,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住房. (1)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多少?(提示:计算时可取1.110为2.6)  相似文献   

15.
近二三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异常。据估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七至十年就要翻一番,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爆炸”。苏联著名教育家赞柯夫曾说:“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的高考解答题中,有关数列的试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它与函数、方程、不等式、复数、立体几何等知识密切相关.数列作为特殊的函数,在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增长率、银行信贷、浓度匹配、养老保险、圆钢堆垒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了“情报爆炸”,主要表现为:科学文献的数量增加,科学文献的内容交叉重复,专业文献分散,载体与出版形式多样化,文献语种增多,文献老化加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约500万篇,出版的图书在50万种以上,国外出版的期刊为10余万种,专刊文献为100余万件,科技文献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一般文献每10年翻一番,尖端科学的文献每5—10年翻一番。我国每年生产的科技信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约20万篇,成果资料1.5万篇,其它5.5万篇。我国每年从国外收集科技报告20多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未来的文官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近三十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预计到20ng年,人类的知识比现在还要翻一番。两对新旧知识如此迅速的新陈代谢、知识的构架和技术方式如此飞快的发展变化,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在这样由世界中得以生存。未来世界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终身教育、终生学习便成为时代的潮流和必然,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有终生学…  相似文献   

19.
学会学习是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人类正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以其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一方面使得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和信息极快地增长.知识总量每隔7~10年就要翻一番,人们把知识总量的激增称之为"知识爆炸".  相似文献   

20.
1、现代科技“知识量激增”趋势要求教育实现中心转移早在本世纪中叶,“知识量激增”(亦译作“知识爆炸”)现象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美国美以美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弗里蒙特·赖德率先进行了研究。1944年,赖德经过对美国有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量进行了计算发现:美国大学图书的藏书每16年左右翻一番。①美国科技史家德里克·普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