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第一板块】自主探究,把握文体特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生齐读课题)师: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后练习3给课文分分段。(板书:发现→端详→放回)(生在书上标注分段)师:课题为变色龙,那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集中地、直接地描写了变色龙呢?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关注学段特点,词语教学与整体感知有效整合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几个词语.(课件出示:疼爱忧伤安慰赛跑受益无穷.生齐读)师:读得非常准确.每个词语都是有感情的,谁再来试试?(生感情读词)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谁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生自由读文并思考)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 生:一分钟等于60秒。生:课堂上一分钟是很短的。师:一分钟有60秒。我们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呢?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生:齐读课题:“4.一分钟的价值”。师:先让我们来试一下。看同学们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请第1、2组同学轻声朗读这篇课文。请第3组同学做口算(出示口算题10道)。请第4组同学抄写生字词(课文中的生字词) (老师看马表,生分别读、算、写) 师:一分钟过去了,你们觉得它长不长? 生:不长,一会儿就过去了。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一分钟做了多少  相似文献   

4.
(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一、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  相似文献   

5.
孙海珍  李洪军 《山东教育》2012,(Z1):49-51,58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本组课文特点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师:说说自己都到过哪里?生1:我到过青岛。生2:我到过济南、泰安。……师:同学们去过这么多好地方,一定拍了很多照片吧?(学生高兴地议论)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幅照片,同学们请看!(出示第三组课文的部分插图)师:有什么发现?生:那是台湾的日月潭。生:那是北京……生:这些照片都是我们书上的。师:对,这些照片就是第三组课文里的插图。这几篇课文的作者不仅喜  相似文献   

6.
一、揭示课题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仔细看投影片,说说你看见了什么?(学生很感兴趣,全神贯注地观看着投影片)生:老师,我看到乌云,还落下大雨点。(师板书课题:雨点)师:小朋友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了。【评析:简短而又亲切的导语,既明确了学习任务,又提示了学习方法】二、初读课文师:请小朋友们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生纷纷朗读起来)师: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们按顺序看一幅图读读相应的一句,…  相似文献   

7.
《跳水》(第十册)第四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先看插图,再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生:这段话写孩子当时的处境。 生:这段话写孩子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 师:谁说得好?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背景渲染,激情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语气平淡)师:从读课题的语气中,觉得同学们还不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老师来介绍一下。(师激情讲述)师:此时,你心中一定有了一些感想,咱们再读读课题。(生齐读,语调激昂、铿锵有力)师:同学们对五位壮士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就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走进课文,走近英雄,去感受他们惊天动  相似文献   

9.
善待质疑     
[教例]《称象》师: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练说曹冲称象的方法。生:老师,这幅图画画错了。师:(大吃一惊)哦,请你说说看。生:曹操怎么比大象还高呢? 师:说说理由。生:课文中说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说明大象很大很大。书上这幅图曹操看起来却比大象还要高,应该画得小一点,才能对。  相似文献   

10.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落“字故意写得比“花生“大),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请大家看课题,老师写的课题有特点吗?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有一篇课文《沙漠中的绿洲》,叙写了阿联酋人民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辛勤种植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我在区组织的阅读研讨活动中借班执教了第一课时,以课题为资源生发出了如下教学片段: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篇课文吗?生:(齐)《沙漠中的绿洲》(声音拖拉)师:我喜欢和干脆而自信的声音交流,来,干脆自信地告诉我,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齐)《沙漠中的绿洲》(声音干脆轻快)师:请看老师板书(师板书:沙漠。手指“漠”)请关注,这是个生字,读——生:漠师:读词——生:沙漠师:轻轻地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 师:我给同学们出一道数学题,看谁回答得快又准确.1+1=? (生愕然,齐声回答,并大笑) 师:回答得很好!如果把它作为一道作文题,我想也难不住同学们吧.好,给你们3分钟时间,以"1+1=?"为题拟一个作文提纲. (生动手列提纲) 师:提纲拟好先放在一边.  相似文献   

13.
一借助词语,回顾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金子》一课.课文都预习了吗?(生:预习了)课文生字新词都会写了吗?(生:会了)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我们来听默几个词语.注意每个词语老师只读两遍:蜂拥而至、扫兴离去、不甘落空、实现梦想. (生默写) 师:(出示词语)看屏幕,你都默写对了吗?"蜂"左边是虫字部."蜂"在文中指的是—— 生:人. 师:"蜂拥而至"就是说—— 生:来的人很多. 师:"甘"和"实"是本课的生字.注意"甘"第一笔"横"要长一些;"实"字的"点"比较多,注意最后一笔是个"长点".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重写一遍,看谁写得美观. (生写) 师:一齐来读这几个词语. (生读) 师:想一想,在文中,前面两个词语是写—— 生:淘金者. 师:后面两个词语是写—— 生:彼得. 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语,简要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师插话:最好在前面加上"听说"一词)淘金者便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14.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朝有一位大画家。谁能读读他的名字?生1:戴嵩。师:声音很洪亮。你也来读读。生2:戴嵩。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我板书课题。(师板书)齐读课题。生齐:21画家和牧童。【点评】导入有方。  相似文献   

15.
正有机会听了一堂课《槐乡五月》。课上学生曾一度群情振奋,兴致高昂;而我呢,怎么也兴奋不起来。请看部分教学实录:师:请同学们将课题读一下。(学生读课题,教师出示槐花的特写镜头:几棵槐树,花开得正盛)生:(异口同声)哇!师:这就是槐花。那么,五月的槐乡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打开书,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师:看。(出示"槐花图":满山满岗都是槐花)生:(异口同声)哇!师:"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师:再看。(出示另一幅"槐花图":槐花有似圆球的,有像小辫儿  相似文献   

16.
师:早上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学生齐读课题)重音落在哪个词上?生:奇迹。师:对,请大声地再读一遍。好的,声音响亮。现在请同学们也这样大声地各自散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奇迹为什么会发生在星期一的早晨?好,请各位同学大声地散读课文。开始———(学生散读课文)师:大家读得很认真,接下来该回答问题了:奇迹发生在星期一的早晨,你说大概会是什么原因呢?生:大概星期一是新一周的第一天吧。师:我们同学星期一到学校上课心情怎么样?生:我个人的意见:我非常伤心。(笑声)因为放了两天假,然后要投入到紧张…  相似文献   

17.
一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2课《云房子》.举起小手,和老师一同来写课题."房"是这一课的生字,先写一个户字头,再写一个"方",注意,把横拉长,写完横折钩再写撇. (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还学写了生字,老师要考考大家了.(出示生字卡片)这都是本课中难写的字,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记清楚,一会儿我们就来默一默.  相似文献   

18.
说明:这篇课文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指导学生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二课时,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板书课题,出示表格)请同学们思考表上是出的两个问题,想好以后再填表。  相似文献   

19.
师:请打开书142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听录音。) (指名认读生字词,并正音。) 师:课文讲谁全神贯注? 生:罗丹。 师:(板书:罗丹)老师加几个字,同学们将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板书:罗丹全神贯注地)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划山你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哪位同学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请你读一读。 (生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