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新闻界存在的一些使用不规范文字、错别字以及滥用舶来语、地方语、行业语等现象,既造成新闻语言的混乱,也干扰汉语普通话的规范使用,影响到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专家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呼吁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  相似文献   

2.
尽管不少新闻界人士一再呼吁新闻不要向文学靠拢。文学界也有人批评一些作品缺少艺术性,“象新闻作品”。但新闻与文学的互相靠拢、互相渗透以至于某种程度的“合流”现象,却是客观存在,而且大有发展兴旺的势头。对此,应当怎么认识和评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一下,新闻与文学怎么会产生“合流”现象?这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社会环  相似文献   

3.
“周末版(星期刊)现象”已经成为新闻界的“热点”,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据悉,全国1800家左右报纸中的一半以上,办有各种形式的“周末版(星期刊)”。如何根据报纸自身的办报方针和宗旨,在不违背报纸自身性质和任务的前提下,办好独具特色的“周末版”,赢得广大读者的肯定与欢迎,无疑是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们新闻报已经进行了两年半的  相似文献   

4.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报纸还经常使用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字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相似文献   

5.
记者:于总,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广西日报是第一个采用国家“新分类标准”的报社,不少新闻界的同行对此十分关注,请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回答一些问题好吗?首先我想问,基于“新分类标准”的历史报纸电了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上马的?  相似文献   

6.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曲调在报纸新闻界唱了多年,唱来唱去,大大改变了报纸版面“重文轻图”的局面。然而,笔者在仔细浏览了全国大部分全国性、省级以及地市级的报纸后,仍感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曲调目前尚未成为“大众流行曲”。“重文轻图”的现象甚至是不少报纸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报社的总编辑,在于那些分管报社新闻摄影、新闻美术工作的老总们的指导思想。所以我认为,总编辑须做强化形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官司”增多,新闻界对报道中的法律问题已开始关注。因为许多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都会涉及“法”的问题。人们常常抱怨执法机关或领导干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其实,新闻界一些同志本身“法”的意识也很淡漠,翻开报纸、杂志;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各种各样的“不依法”、“不合法”,甚至“违了法”的现象并不少见。只是当前人们一般不去探究直接涉及个人利害之外的新闻报道中的“法”的问题,加之这类问题又多半属于常识性的原因造成,因而也就很少引起“官司”。但是,这样的报道对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不利的。而且影响到新闻界本身的声誉。对这问题作些探讨,以期及早引起更多的注意,可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1983年3月26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最好水平”》一文。该文批评了广播、报纸上时常出现象“最好水平”之类文理不通的错误,并向新闻界提出了“不要再污染我们祖国的语言”的希望。这表明了我们新闻界对祖国语言的规范化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同一版上笔者就发现了几处语病。  相似文献   

9.
徐勤 《新闻三昧》2008,(11):14-15
防止报纸的差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甚至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因此,它不仅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职责,也与记者和通讯员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大家一道来努力,减少和杜绝报纸的差错。  相似文献   

10.
报海指瑕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新闻媒体提高了资讯传播的频率。在此种情形下,难免出现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技术性差错。此类差错对于整张报纸也许只是白璧微瑕,但它会对报纸的公信力产生影响。为此,《新闻前哨》特开辟"报海指瑕"专栏,对报纸上刊发的报道中的瑕疵,聘请专家进行评析与匡正。我们衷心期待大家关注本栏目,并提供稿件,同时对本栏目稿件如有不同见解,也欢迎来稿商榷。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报纸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纯洁祖国语言的任务。因此报纸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标题,要力求鲜明、准确、生动、可读,尽可能堵住政治性差错、事实差错和文字差错。报纸的编辑应是“堵错”的主要“把关者”。报纸的编辑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施展浑身解数,扑跌腾挪,把各个环节“踢”来的差错“拒之门外”。要把报纸办成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差错实在多得离  相似文献   

12.
最近传来了好几个关于消息的“消息”: 在一年一度的“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消息的上乘作品匮乏,以至于很难挑出上一等奖的作品。 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消息类作品也不容乐观。评委们一致感到,消息作品质量平平,比起其它体栽仍然较弱。 辽宁省记协、陕西省记协针对消息作品薄弱的问题,最近召开了“主攻消息”研讨会,与会同志呼吁报纸重视消息,尽快改变消息趋弱的局面。 由此看来,消息作品质量下滑,这在全国新闻界是一个普遍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不是新问题了,早在前几年就有端倪。 提出“主攻消息”这个口号看到似乎很滑稽!因为,本来让消息唱主角是报纸作为新闻纸最基本的标志之一,消息这种最便捷最明快的文体理应占据报纸的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成为报纸的主体,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些年来,消息的主角不“主”,消息作品不“硬”,评委们多次呼吁要重视消息。这个本来不应成为问  相似文献   

13.
打开电视,不难看到这儿那儿出现的语言文字差错。观众对此啧有烦言,有的观众干脆不客气地直斥电视台“缺少文化”、“误人子弟”。也许正是注意到了我国荧屏存在的这一严重情况,国家厂电总局领导在回顾1999年宣传工作日寸,将“语言差错太多”列为厂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宣传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郑重其事地提了出来。然而,电视界对此似乎没有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对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  相似文献   

15.
报纸差错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差错、政策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技术性差错。在技术性差错中文字差错又占较高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地方报纸中存在,在中央一些颇有名气的大报上也时有所见。因此,讨如何减少报纸差错特别是文字差错这个报界的“永恒话题”,实有必要经常提醒,引起报界同仁的重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要减少报纸文字差错,首先要提高报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前,“无错不成报”或“无报没有错”似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恐怕与报界一些人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以为报纸出些差错特别…  相似文献   

16.
最后的仁慈     
海春 《新闻三昧》2008,(5):16-16
高庆华在2008年第2期《传媒观察》发表“以开放心态对待报纸“双言现象”》,文章提出: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同时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报纸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一些地方还经常使用方言,出现了普通话与新词语、方言共存的报纸“双言现象”,对此,报纸读者、采编人员、语言文学专家等各界人士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应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报纸“双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适逢"出版物质量管理年"之际,作为一名党报的校检工作者呼吁凡从事涉及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实际上现代社会中任何工作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向"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宣战,实现"零差错".  相似文献   

18.
“周末版(星期刊)现象”已经成为新闻界的“热点”,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据悉,全国1800家左右报纸中的一半以上,办有各种形式的“周末版(星期刊)”。如何根据报纸自身的办报方针和宗旨,在不违背报纸自身性质和任务的前提下,办好独具特色的“周末版”,赢得广大读者的肯定与欢迎,无疑是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对此,我们新闻报已经进行了两年半的探索与实践。新闻报是上海出版,国内外发行,以宣传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以各类要素市场和经济特区、开发区报  相似文献   

19.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20.
会议报道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难题,尤其对地方报来说,似乎都没解决好。读者反映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办报人感叹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甚至有的领导也认为报纸上的会议报道太多。既然太多,那就少登。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不知为此呼吁了多少次!可呼吁归呼吁,会议报道仍不见减少。问题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